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教育论坛
    周领顺 田海龙 任东升 闫怡恂 王峰 赵国月 彭白羽 杨彬
    语言教育. 2023, 11(3): 1-3.
    在译者行为研究迎来一体化新发展之际,《语言教育》编辑部组织了本次对谈。参与对谈的有田海龙、任东升、闫怡恂、周领顺、王峰、赵国月、彭白羽和杨彬等学者。对谈涉及理论本体研究、研究路径探究、理论应用研究和理论结合研究等几个部分的内容。最后,译者行为理论创建者周领顺作了总结发言。本次对谈对于完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丰富译者行为研究具有建设性意义。
  • 教育论坛
    孙雪羽 张松松
    语言教育. 2023, 11(3): 21-30.
    文章将社会文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概念型教学法的教学步骤整合融入英语在线课程思政教学中,建构了其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研究为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理论、实际效用等方面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同时为认知语言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成果融入英语在线课程思政教学,推动AI辅助思政教学评价作出有益探索。
  • 教育论坛
    杨 港 顾世民
    语言教育. 2023, 11(3): 4-20.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风险与规避为出发点,总结人工智能给外语教学模式变革带来的潜在风险,包括教学中原有的“温度”逐渐缺失、学习中应有的“深度”还未达到、人工智能作用于教学和评价的“程度”尚不平衡等;同时,通过增强教学情感支持、诱发深度学习表现以及激活个性化教学服务机制等途径规避风险,进而形成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外语教学新生态。
  • 教育论坛
    李唯中 王威 宋怡
    语言教育. 2023, 11(4): 1-3.
    本文是访谈人与阿拉伯语翻译专家李唯中老师的访谈内容,主要聚焦于阿拉伯语翻译、语言教育和文学等三方面内容。李唯中老师认为,文学翻译在语言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是语言学习的主导手段和最终目的。
  • 教学研究
    朱效惠 彭翩翩
    语言教育. 2023, 11(3): 67-76.

    本研究聚焦学术英语写作小组活动中的个人贡献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基于教师-同伴-自我的个人贡献评价(TPS个人贡献评价)和单一教师评价,进而探究TPS个人贡献评价对学生参与学术英语写作小组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内某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82名学生及两名任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量表、问卷和访谈收集数据。研究发现:(1)TPS个人贡献评价与单一教师评价在选题及研究设计阶段、论文撰写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PS个人贡献评价在论文撰写阶段比单一教师评价更具区分度,更能凸显组内成员的个人贡献;(2)TPS个人贡献评价在不同阶段对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的参与度、小组分工、责任意识、写作质量和写作效率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研究对提升课堂评估信效度和公平性从而有效开展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教学研究
    周文惠 夏 洋 唐召琪
    语言教育. 2023, 11(4): 30-42.
    本研究基于情境实验法,对英语专业CLI课堂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个案探究。结果显示,学生在CLI课堂典型情境中体验积极情绪(愉悦、放松和满意)的频率高于消极情绪(害怕、焦虑和平静)。学生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主要包括注意力分配、认知改变、情境修正、反应调节和能力提升等五大类别,具体表现为聚焦转移、重新评估、接受现实、尊重安排、任务管理、寻求帮助、抑制表达和主动学习。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内容语言融合课堂环境下外语学习者情绪体验及其调节策略的认识,为外语教师开展情绪调节与干预提供了一定启示。

  • 教学研究
    于守刚 刘宏刚
    语言教育. 2023, 11(4): 4-18.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考察了国内18名大学生在经历定向动机流时的体验特征。研究发现:二语定向动机流体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启动、维持和终结阶段呈现出鲜明的体验特征。结合阶段性特征差异,本研究归纳出三条中国本土化的大学生定向动机流发展轨迹,有助于深入揭示定向动机流体验时复杂动态的特征。本研究对于调动学生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对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教学研究
    李 捷 陈新仁
    语言教育. 2023, 11(3): 77-87.
    针对学术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相应的学术英语教学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术英语教学框架。依据此教学框架,本研究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术英语教学具体实施方案,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对于其他英语体裁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教学研究
    马祯妮
    语言教育. 2023, 11(3): 41-55.
    身份概念在二语写作领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写作者身份建构话题也日益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调查了师范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础写作课,收集了一学期学生的多稿作文、访谈、在线批改网反馈等数据。基于写作者身份视角,通过分析学生的访谈语篇特征,观察学生的写作者身份在同伴互评、教师评阅、批改网在线自动反馈三类多元反馈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探讨写作者身份的多重性体现,以及写作者如何实现自我身份的构建。写作者身份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多元反馈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契机,达到反馈促学的目的,对于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翻译研究
    许明武 费 婧
    语言教育. 2023, 11(3): 88-98.

    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精华,在我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一部说理性散文,《孟子》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和谈话艺术,塑造了坦率直言、无所顾忌的孟子形象,其英译本对语篇内外人际意义的重构是影响其再现原文磅礴文风和孟子鲜明个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读者接受的重要因素。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情态动词为切入点,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孟子》原文与《大中华文库》英译本的情态动词使用特点,分析评价英译本对原文语篇内外人际意义的重构效果,以期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外译有所启示。


  • 书评
    焦鹏帅 郭淑芳
    语言教育. 2023, 11(3): 99-113.

    本文针对翻译与城市的间性关系问题,以《劳特利奇翻译与城市指南》(2021)为例,深入分析其框架思路、理论渊源、视角内容和特色启示,通过对表层语言与符号,底层社会、文化、政治、历史、宗教、移民、身份等问题的剖析,指出翻译与城市的间性问题融合演变成一个立体、多维、复杂的跨学科问题。文章将城市中所涉学科的研究对象或现象比拟为语言、文本、符号,通过翻译去管窥,可产生对被研究对象和现象的新认知;通过城市研究中的其他学科理论、方法和视角去反观翻译,同样会催生对翻译的新认知和新知识。该文集超越文本、立于实践、特色驱动、跨科赋能的研究范式和理路可为国内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适合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与参考。


  • 教育论坛
    吴 菲
    语言教育. 2023, 11(3): 31-40.
    当前研究使用了翻转教学模式在上海一所理工科高校的大型课堂上测查了自决理论的各要素——自我效能感、自我约束力和社会临场感对学习参与度的影响。被试在半学期翻转学习后完成了一项评估各影响因素的在线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我约束力显著影响了社会临场感和学习参与度,自我效能感显著影响了社会临场感并间接影响了学习参与度;社会临场感亦显著影响了学习参与度,同时介导了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参与度以及自我约束力与学习参与度之间的关系。此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自我约束力可考虑作为入读高校大型班级的先决条件;为了实现成功的课堂管理,翻转大班教师应更多关注自我约束力低的学生,如提供教学支架、教程或其他类型的支持。
  • 教学研究
    潘茹君
    语言教育. 2023, 11(3): 56-66.
    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将中国硕博学位论文中结论部分和文献综述部分的身份语块与国际权威期刊论文中相对应部分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中国学习者学术写作的身份特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随着学历提升,中国学习者在结论部分身份意识更加强烈。但与国际学者相比,中国学习者在综述部分倾向于使用情态语块和隐藏主体语块,在结论部分避免使用实义语块和生命语块,体现出中国学习者身份意识不足,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信心的特征。
  • 书评
    解传博
    语言教育. 2023, 11(3): 114-124.

    宁琦教授的译著《俄语新论:语法·词汇·意义》(上、下)精选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什维多娃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发表的重要论文。全书以语言单位的“形式”为经,以各层级语言单位的“意义”为纬,进行整理。在全部章节中,译者遵循统一的“从形式到意义”的科学方法,经过对每篇文章的精雕细琢,从“语法”“词汇”“意义”几个方面管窥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符号系统这一思想。


  • 教学研究
    谢海燕 何卫华
    语言教育. 2023, 11(4): 53-63.
    惯习塑造在大学课堂思政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高校教育场域文化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而言,高校课堂对学生思维习惯、分析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从根本上将中国文化特性和原则内化为个人的认知经验,从而塑造惯习,指导个人的社会实践。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批判为反向视角,以大学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大学课堂思政教学过程中惯习塑造与习惯培养的互构关系以及对于文化生产的重构意义。


  • 外国文学研究
    庞文薇
    语言教育. 2023, 11(4): 111-123.
    世纪德国文艺理论家赫尔德是德意志浪漫派的先驱,他奉献毕生对各国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和翻译。通过民歌,他给“人民”赋予了新的涵义,提升了“人民”的地位,把“人民”发扬光大。本文在德意志浪漫视域下分析阐释了他对“人民”的全方位定义:他的“人民”概念包括平民、民族和人类三个层次。赫尔德的“人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教育论坛
    周领顺 孟祥春 冯全功 任东升 李正栓 王理行
    语言教育. 2024, 12(1): 1-3.
    世纪缘起的翻译标准大讨论方兴未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有关评价体系的变化,翻译实践这一经典问题有了重新讨论和阐释的必要。翻译实践在译学界的地位和功能是什么?翻译专业学生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为此,周领顺教授、孟祥春教授、冯全功教授、任东升教授、李正栓教授和王理行编审以“翻译实践之史”“翻译实践之理”“翻译实践之功”“翻译实践之练”“翻译实践之趣”和“翻译实践之需”为主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以期对译学界学者的翻译研究以及现阶段翻译专业硕士和未来翻译专业博士的培养发挥积极的指导或借鉴作用。
  • 教学研究
    唐 苏 马 蓉
    语言教育. 2023, 11(4): 19-29.
    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多聚焦通用词汇,较少关注学术词汇。本研究采用拉丁方实验方法,探讨阅读任务类型和词汇水平对学术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受试为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分为较高和较低两个词汇水平组,阅读任务分为填空、简答和翻译三种类型。研究发现:(1)阅读任务类型显著影响学习者的学术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认知加工层次深且投入量大的翻译任务习得效果最佳;(2)较高和较低两个词汇水平组的学习者均能附带习得学术词汇,但其保持效果均不理想;(3) 任务类型和词汇水平对学术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无显著交互作用。
  • 教学研究
    王 钢 姚佳明
    语言教育. 2023, 11(4): 43-52.
    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2022年我国高校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学科领域严重失衡。语言研究最多,占全部选题的半数左右,文学研究次之,占全部选题的四分之一,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极其匮乏。研究涉及范围广泛,但选题重复率高,问题意识不强;理论运用灵活,但应用研究薄弱,实践意义不大;学科专一性强,但研究视域狭窄,学科交叉不够。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审视,今后选题应强化问题意识,强化应用导向,强化学科互涉。
  • 教学研究
    张智义
    语言教育. 2024, 12(1): 4-24.
    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适应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特征,纾解大学英语教学难题的重要途径。本质上,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跨区、跨校协同学、教、研的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按功能可分为课程群类、专题教研类、学科服务类,其建设既要遵循虚拟教研室一般的共性要求,又要符合大学英语课程自身建设的要求,实践层面应该着力在课程共享和教研协同上下功夫。既有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学科服务和平台融合方面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