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李莉莉 常俊跃
    2020, 8(4): 2-7.
    本文是对大连外国语大学常俊跃教授的访谈录。作为参与研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的专家之一,常教授介绍了他对《指南》的认识并围绕《指南》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解读,主要涉及《指南》的特点、《指南》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变化的意义、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标准统一与多元发展、《指南》框架下的改革等。常教授还阐释了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对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 教育论坛
    秦丽莉 何艳华 欧阳西贝
    2020, 8(4): 8-12.

    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下称《指南》)(2020)进行了深入研读,旨在挖掘其对当前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理念构建与教学质量评估的指导作用。《指南》鼓励各大高校在当前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积极求变,探讨改革教学理念和模式,积极丰富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师生协同发展;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要提倡多元主体评价,开展全面及时监控等措施。然而,我们发现《指南》依然存在对师生实际需求和教学资源评估关注不足的问题。随后,研究尝试构建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理念,并从资源建设、资源利用和资源评估三个层面构建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评估框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为当前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深化改革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匡芳涛 赵 雯 李 丹
    2020, 8(4): 13-18.
    本文旨在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的现状及路径。本文以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新课标知识了解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能力自评、高校培养方式评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认可度以及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建议等方面对西南大学及陕西师范大学两所师范类院校本科四年级英语公费师范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职前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内容上,缺乏深入的理解;调查的两所师范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对英语核心素养相关内容有所涉及,但效果参差不齐,参与该项调查的职前教师呼吁高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职前英语教师的培养路径,以期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教师提供借鉴。
  • 教学研究
    李小撒 王文宇
    2020, 8(4): 19-24.

    教学是特殊的情感实践,研究教师情感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身心康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过去30年教师情感研究的发展脉络,指出教师情感研究的必要性,随后回顾这一领域理论视角的嬗变,概括了四类研究主题,总结了教师情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得出教师情感研究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启示。

  • 教学研究
    高宪礼
    2020, 8(4): 25-29.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载体,其在教师发展和团队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试图梳理、汲取和借鉴国内外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外语教师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文章分析了高校外语教师团队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高校外语教师团队构建的有效途径,以促进高校外语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
  • 教学研究
    王伟清 唐 瑶 周梦琳
    2020, 8(4): 30-37.
    本研究考察了输出假说对30位职前ESL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及学生二语输出的影响。通过控制教师接受输出假说知识培训和参加交际任务的顺序,我们发现,在交际任务之前接受培训的教师比在交际任务之后接受培训的教师更关心学生的二语输出,在与学生交流时提出了更多开放式问题。相应地,与之对话的学生输出了更多复杂程度较高的二语,注意自身语言问题及验证自身语言假想的频率也更高。这一结果表明二语教师掌握输出假说有益于其教学实践。
  • 教学研究
    钟彩顺 黎文赛
    2020, 8(4): 38-44.
    本研究基于认同的社会文化观,结合Wenger群体实践理论中“具化”和“参与”两大学习要素,提出一个有关英语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六维框架,并据此编制出一份《英语师范生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然后在594名三年级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中进行施测,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抽取英语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构成因子,验证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英语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包含职业预期、英语学习行为、教育学习行为和价值信念四个因子。该理论模型在验证过程中,经适当的修正,获得较好的拟合度,该问卷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最后还探讨了该研究对认同理论及英语师范教育的意义。
  • 语言研究
  • 语言研究
    薛 兵 张绍杰
    2020, 8(4): 45-50.
    为弥补汉语“被”字句先前研究中“介词观”“动词观”和“助词观”的理论局限,本文通过从语法-语用互动视角对“被”字句的使用进行考察、分析与阐释发现,“被”是一个同时编码被动语态语法意义和“遭受”语用意义的语用语态助词;对“被”字句的选择就是顺应于说话人交际意图,对“被”所编码的语法及语用意义的动态选择。“遭受”体现为一般语境下“被”字句的默认语用意义,在具体语境下可以被取消.
  • 语言研究
    孙 雷1 阿里木江·艾合买提2
    2020, 8(4): 51-56.
    北非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到外族的入侵,其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使当地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语言使用情况。本文以突尼斯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其历史不同时期的语言概况进行综述,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出阿拉伯语和法语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现状,梳理出阿拉伯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试图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探索阿拉伯语在突尼斯未来的发展趋势。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张文鹤1 文 军2
    2020, 8(4): 57-62.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与文论家,不少诗作已被译成英文收录在国内外诗歌选集之中。然而,目前国内对袁枚诗英译的关注不足。文本依据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其作品《喜老》的三种英译文在语言、形式、内容以及附翻译四个层面进行多维描写研究。研究发现,三位译者在翻译策略使用上存在异同,但都基于对原文的理解、译者的审美情趣和翻译观、出版时代和翻译目的等因素进行了个性化、动态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塑造了译文的最终形态。
  • 翻译研究
    石春让 赵慧芳
    2020, 8(4): 63-67.
    译介中国文学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之一。余华的经典作品《活着》被美国翻译家白睿文翻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获得较大成功。基于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5W”传播模式分析得知,《活着》英译本的英译策略有词语的多样态翻译、篇章结构的调整以及通过副文本增加新信息。《活着》的英译本既获得普通读者的积极评价,也获得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活着》的英译策略达到了较好的译介效果。
  • 翻译研究
    张 红1 李晓旭2
    2020, 8(4): 68-73.
    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即中国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的文化。翻译中国生态文化文本,有助于推动中国同世界各国在生态领域的合作。生态翻译学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依此选择出最佳的译文。生态翻译理论与生态文化具有关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以从多维视角更全面分析中国关于生态文明的文化及其翻译。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英译本,以期探索生态文化词汇和句法的英译方法,为翻译类似文本提供参考。
  • 外国文学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胡 燕1 姚 峰2
    2020, 8(4): 74-80.
    尼日利亚自1960年独立后,腐败滋长、政变频仍、国运多舛,内战的爆发宣示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归于失败。沃莱·索因卡的《诠释者》带有深刻的民族隐喻,表达了此期尼日利亚知识分子群体遭遇的精神危机与国家社会呈现的分裂意象,成为民族共同体无法想象的预言性书写。本文拟探究尼日利亚后独立时期知识分子与民族建构的关系,审视民族共同体分裂的原因,及其在索因卡文学中的投射;此外,通过探讨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逆写”的积极尝试以及学界的批评转向,揭示其创作的杂多面向,证明其建构非洲文学与文化主体性的努力一以贯之。
  • 外国文学研究
    徐龙涛 吕春媚
    2020, 8(4): 81-87.
    《两列火车飞驰》是非裔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作品体现了以剧作家为代表的非裔美国黑人对于精神共同体构建的渴求。本文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从权力的空间管制、权力的驯顺效应及流动性和对规训权力的反抗等方面解析地缘、血缘共同体的无为性,利益共同体的工具性以及精神共同体的团结性,阐析精神共同体对于民族认同、自我赋权的重要作用.
  • 外国文学研究
    焦子珊 曲 涛
    2020, 8(4): 88-92.
    英国当代小说家扎迪·史密斯于2005年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论美》是对现代逐渐趋近僵化的审美模式的一次批判性书写。从对美的感知、判断与探寻三个阶段出发,本文首先运用直觉形成对美的认知,并促进审美共通感的实现;其次,在审美过程中抛却以财富名利与过度阐释为代表的功利性,注重美所带来的愉悦感及其引发的自由感;与此同时,在对美的探索过程中做到凝视,在与美的事物的相互交流中互相赋予对方美的属性,从而激发其对美的顿悟,最终实现良好的审美体验。
  • 书评
  • 书评
    邓昊熙
    2020, 8(4): 93-96.
    文章对Bl*mel《句法中的对称性、共享标签和移动》一书作介绍和评述。Chomsky关于加标算法的讨论旨在为由合并而生成的句法构件添加标签,使之能为接口层所用。Bl*mel一书是Chomsky加标算法下关于如何打破对称性、如何利用共享特征为句法构件加标以及这样的加标算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所做的一次探索和实践。该书运用最小搜索机制,对连续循环A’-移位、标准冻结以及越界移位等现象进行重新分析,并把上述现象归结为接口层和运算高效性交互作用的结果,向读者展示语言设计第三要素在最简句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