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单萍
    2016, 4(2): 2-7.
    本文尝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连高校MTI教育的现状。本文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揭示MTI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MTI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高校联盟的方式开通MTI通识课程绿色通道;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成熟的办学经验,开设翻译职业入门课程,使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实习基地实行例会制,及时反馈信息,加强监管。只有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并重,才能使MTI毕业生具有竞争优势,获得市场认可。
  • 教育论坛
    陈颖 杨连瑞 陈士法
    2016, 4(2): 8-11.
    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和中国海洋大学于2015年4月24-26日在青岛举办了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第六届年会。本文从国家外语教育政策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理论构建与教学模式研究、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与实践、外语学习者研究与人才培养、外语教师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视角概述了本届年会主旨发言及分会场发言的主要学术观点。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刘炜
    2016, 4(2): 12-17.
    鉴于语言课堂问答教学法研究缺乏对教师启动问题与提问核心概念的系统探讨,本文基于语言学、语言教学和教育学的相关文献就此专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语言课堂教师启动问题作为静态的言语产品,其界定与辨识需要考虑其语言学特征上的句法形式和语用功能,并参照课堂语境的伴随性语言特征和课堂交互规则系统。教师启动提问则是动态的言语活动,对其认识需要跳出狭隘的单一发问话目或机械的问-答二元话步结构或IRF经典简约模式;从宏观教学流程的视角去审视,提问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法包含了教学前的目标-表述设计、教学中的"问-答-应"实施和教学后对问题实施效果的反思与问题重构;从微观教学过程看,问答教学实施涉及到一系列策略使用从而使得问答话语结构复杂化。本研究对于提升语言教师关于语言课堂问答教学法核心概念的认知有参考价值。
  • 教学研究
    常俊跃金琳刘诗宇
    2016, 4(2): 18-24.
    英语专业教育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国某高校英语专业在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英语语言技能课程进行了改革,为学生开设了国别文化系列必修课程。本研究重点关注国别文化课程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的影响。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试、课堂观察和访谈采集研究数据,对学习国别文化课程的实验组和学习传统语言技能课程的对照组进行准实验对比研究。研究获得以下结果:第一,实验组的跨文化知识、沟通技能、跨文化态度发展显著优于对照组;第二,在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诸要素中,实验组文化知识、行为灵活技能、身份维护技能、互动管理技能、互动信心、交际参与的发展显著优于对照组,互动愉悦、尊重异国文化发展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国别文化课程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分析课堂观察和访谈数据发现,两组产生的差异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有关。本项研究的结果对改革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教学研究
    朱效惠刘小华
    2016, 4(2): 25-30.
    本文报告了一项依托项目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行动研究。该行动研究立足于大连外国语大学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以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四轮循环的行动研究(2012—2015),每一轮行动研究包括聚焦问题、提出并实施行动方案、评价成效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收集数据,包括教学材料、研究周志、期末反思报告及写作文本。经过四轮行动研究,教学模式得到逐渐完善,但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不断进行评价与反思。
  • 教学研究
    李珍刘雪莲
    2016, 4(2): 31-36.
    本文基于"认知假设模型"与"有限注意力资源模型",要求40名英语学习者分别完成两篇不同认知复杂度的议论文写作任务,来探讨不同认知复杂度对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言表现的影响。语言表现主要体现在语言流利度、准确度及复杂度三个方面。本研究通过控制涉及因素、推理要求、准备时间及背景知识四个变量,得到如下结论:随着认知复杂度的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流利度有所提高,但并不显著;语言准确度及词汇复杂度显著性下降;而句法复杂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 语言研究
  • 语言研究
    王建国
    2016, 4(2): 37-43.
    王建国、何自然指出,在语用上汉语是过程取向的语言,英语是结果取向的语言。本文借用物理力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汉语是心理动能导向的语言,英语是心理势能导向的语言,并由此推导出汉英两种语言和更多思维方式的特征,通过与基于传统文化所推导的传统思维方式特点的参照,指出尽管历经语言与文化的发展,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还是比较稳定的,且会继续影响汉英文化的构建。
  • 语言研究
    龚箭周卫京张松松
    2016, 4(2): 44-52.
    本文对中国二语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安静和噪声条件下对英语辅音的感知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信息遮蔽型噪声带来的不利影响总体上小于能量遮蔽型噪声,但在具体辅音上存在差异。本族语者相对二语学习者的总体本族优势在各条件下保持不变,但在具体辅音上呈现出扩大/缩小的对立变化模式,并且与中英语辅音系统的相似/差异性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中英擦音体系的对应关系与中英被试噪声感知差异之间的关系。
  • 语言研究
    张淑芳 贾卫章
    2016, 4(2): 53-58.
    "音响形象"这个说法是索绪尔最早提出的,是指语言的声音。后来他用"能指"这个表达代替了"音响形象"说法。他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完全是任意性的。任意性被看作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但随着人们对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在语言的多个层面上,象似性与理据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上,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对语音象征(或联觉通感、音义学)的研究由来已久。英汉两种语言即使从"音响形象"的音素层面与单音节(或词根)层面上看,语言的理据性也是有理可证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两种语言的理据性是互通的。语言的任意性应该指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承认语言的任意性,为研究语言的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就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语言提供了一个缺省值。但探究人类语音的理据性无论对人类语言理论的研究完善还是对实际的语言教学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语言研究
    赵珺
    2016, 4(2): 59.
    近年来,由Sorace及其同事提出的接口假说在二语习得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假说试图解释达到最终水平的成年二语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残存的不定性现象,认为二语中的狭义句法属性能够被二语学习者完全习得,但涉及句法和其他认知领域的接口属性却可能难以被完全习得。这一假说的提出引发了大量有关语言接口知识习得的研究,成为当前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接口假说及其相关概念,详细探讨了该假说在应用范围方面遭受的一些误解,并提出了该假说包括不同接口概念界定不清等在内的一些不足之处。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董明伟
    2016, 4(2): 65.
    近年中国典籍翻译及研究呈现出创新翻译选材、多学科交叉互鉴、研究方法多元、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和重视追踪中国典籍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效果的新态势。论文以第九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为切入点,拟对其中影响力较强的专家发表的高见和部分学者极具代表的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展现近年来国内典籍翻译研究的整体风貌、新进展及其未来走向。
  • 翻译研究
    于辉
    2016, 4(2): 70-74.
    翻译文学经典是当前译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其经典性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借助互文性等文学研究理论,对翻译文学经典本身的"翻译经典"性和"文学经典"性做出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翻译文学经典拥有上述性质的原因,这就是:翻译文学经典的译者主体和原作者主体间拥有高度的主体间互文性,其译作本身也是互文程度极高的文本。
  • 外国文学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丁蔓 王乔
    2016, 4(2): 75-79.
    爱丽丝·门罗在其众多短篇中对叙事时间的娴熟运用,常常能够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时间的桎梏,让平淡无奇的故事在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中展示出神奇的魔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性。本文尝试以爱丽丝·门罗的《好女人的爱情》为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作品中叙事时间的断裂、跳跃、衔接与省略的特点,故事在碎片化的叙事时间中逐步生成,融入了读者的参与意识。门罗的叙事手法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而且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对现实的反思。
  • 外国文学研究
    吴荣兰
    2016, 4(2): 80-85.
    本文结合修辞性叙事理论,运用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对厄普代克长篇小说《夫妇们》进行态度资源分析。从叙述视角、反讽、意象三个方面来研究小说在婚外情叙事中对态度资源三个子系统即情感、判断和鉴别的表达,从而考察作者的叙事动机和超越主流的文学意识形态。阐释20世纪60年代"通奸社会"中美国人力求实现个人意愿和自由的个人表达引发的道德疑惑,揭示从肉体狂欢中建立"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并对弥漫着自由憧憬的肯尼迪时代进行反讽。
  • 书评
  • 书评
    焦鹏帅
    2016, 4(2): 86-90.
    曹明伦所著《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是其2007年初版的最新修订版,是其四十余载翻译、教学实践与理论研辨的呕心沥血之作。本文对该书的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做了简介,从其立意、意义、著述特点、语言风格、文献体例等多方面做了评述,指出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对翻译史实的考据与重新认识,对翻译基本概念、性质、目的、任务及标准的重新厘定,对曾经盏行于翻译研究学术界的各种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翻译研究学科建设实现良性发展的建议与思考。此书既可作为翻译学专业硕博士的专业参考书目,也可作为关心翻译研究的非专业人士的阅读书目。
  • 书评
    于洋欢
    2016, 4(2): 91-96.
    对翻译质量进行有效的、准确的评估一直是译界的理想,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可以丰富翻译批评的研究范式,也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认清翻译的本质。朱莉安·豪斯的新书《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书中,豪斯指出了当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不足,并基于其之前的模式(1977、1997),结合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成果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新的、综合性最强的模式(2015)。本文将对该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简介,并分析其对当今翻译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