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研究
    刘宇航
    语言教育. 2024, 12(3): 61-73.
    本文通过对比主流语调理论在同一案例分析中的异同,探究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语调教学框架与教学重点。首先经文献回顾后发现,语调作为语音和音系界面的接口,需引起学界的反思,并指出英语通用语更加契合当前语调教学的语境。其次,对比发现Gussenhoven语调理论在教学上更具灵活性。基于此,文章构建ELF理念下的语调教学框架,包括调群切分、语调重音与位置、语调意识与去调型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其教学重点从可理解性和表达性入手。前者表现集中在超音段层面,而后者涉及句法、语用和会话内信息分布三个维度。最后,文章基于口语语料库和ELF语音教学标准,展望语调理论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价值。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徐明莺 司文畅
    语言教育. 2024, 12(1): 114-123.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以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为对象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是一种社会拟剧,阈限空间是这种社会拟剧情节模式的构造方式。以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拟剧理论和阈限性理论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契弗的短篇小说中,地理性阈限空间作为叙事场景支撑起社会拟剧的基本结构,仪式性阈限空间作为伦理表征实现了社会拟剧的伦理塑造,体验性阈限空间作为经验路径提供了社会拟剧的读者经验。阈限空间与社会拟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有助于考察契弗在小说中表达经验观念的具体方式以及该表达方式的目的和效果。


  • 夏青 张帅
    语言教育. 2024, 12(2): 113-122.
    自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简称《标准》)发布以来,相关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对中国知网40篇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标准》内容特征和《标准》应用展开,然而现有研究尚不成体系,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使用不均衡,《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未来《标准》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一是从研究视角上,加强《标准》的系统化研究;二是从研究内容上,强化《标准》的应用研究;三是研究方法上,加强《标准》的实证研究;四是从国际化程度上,加强《标准》的区域国别研究。
  • 范玉梅 谢子欣
    语言教育. 2024, 12(2): 32-42.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和Excel软件,对198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国际教师焦虑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教师焦虑研究发文量自2008年来明显增多,近三年发文势头强劲;发文区域主要来自土耳其、美国和中国等;2)实证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对象涉及各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数学和二语教师;3)前沿话题包括教师焦虑的多维影响因素、测量工具、焦虑反应和调节策略等三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外语教师焦虑研究的启示。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韩秀 高祎涵
    语言教育. 2024, 12(3): 126-132.
    史密斯是当代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处女作《白牙》探讨跨文化语境下黑人女性移民的流散困境。本文结合身体书写相关重要理论,从身体物化、身体规训、身体反抗三个方面分析《白牙》中的黑人女性身体书写。在白人男性主导的社会中,黑人女性身体逐渐沦为物化、规训的客体;而为了走出双重压迫的他者困境,黑人女性开始利用她们的身体对性别压迫和种族歧视进行无声的反抗。史密斯通过身体叙事揭示黑人女性流散者的精神困境及突围,并以此鼓励黑人女性掌握身体主动权,保持精神独立性,重构流散文化身份。


  • 专题研究
    曲长亮
    语言教育. 2024, 12(3): 36-47.
    叶斯柏森是语言学领域的达尔文主义者,其所提出的“语言进步论”与达尔文“适者生存观”之间存在微妙联系。本文以叶斯柏森1886至1941年间以英、德、丹等文字撰写的著作为文本依据,以他对英语单音节词音系演化过程的思考为起点,为他的“语言进步论”思想探源,证实“语言进步论”不仅是达尔文主义在语言学领域的反映,更是叶斯柏森研究音系演化史的必然结果。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刘 冰 郑艳群
    语言教育. 2024, 12(3): 84-92.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形式正经历着教学理念、教学形态和业态、人才结构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本文指出项目式教学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变革的潜在力量。同时,本文强调评价体系在保证项目式教学效果和质量、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现有评价方法存在过于关注阶段性语言教学成果,忽略社会文化交互的弊端。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和社会教育学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汉语学习成就和个人发展,也重视中文项目对社会的贡献。本文分析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旨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项目式教学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价工具,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持续提升。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傅琼 赵乐
    语言教育. 2024, 12(3): 103-115.
    本文综合指示转移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从指示语与文本世界的互动与指示语对读者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影响两个层面对希尼死亡诗歌进行认知语用文体分析,深入探究指示语的多维功能。研究发现,指示语在叙事诗中具有确立事件发生文本世界背景、推动世界转移、引发世界层次越界的功能。同时,指示语可以通过引导读者注意力构建或修正认知图式。各类指示语的综合运用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本文对拓宽文学语篇,尤其是诗歌语篇的解释维度,对理解语言交际和文学创作中信息传递的机制,具有一定启示。


  • 教学研究
    顾慧媛 Larisa NIKITINA
    语言教育. 2024, 12(1): 44-54.
    本研究在全球英语的框架下,探索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信念和二语学习动机的维度,并探讨语言信念如何影响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数据来自460名英语专业大学生。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的语言信念形成了四个不同的维度,即标准英语信念、全球英语信念、英语教育信念及中国英语信念。学生的二语动机则确定了三个维度,即国际姿态、融合定向和工具定向。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的一些信念与他们的二语动机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在统计意义上有显著意义的关系。结果显示英语教育信念对学生二语动机的三个维度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支持语言信念具有不同维度的观点,并从实证角度支持全球英语概念的有效性。从教学角度看,研究结果强调了采用全球英语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 教学研究
    张智义
    语言教育. 2024, 12(1): 4-24.
    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适应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特征,纾解大学英语教学难题的重要途径。本质上,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跨区、跨校协同学、教、研的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按功能可分为课程群类、专题教研类、学科服务类,其建设既要遵循虚拟教研室一般的共性要求,又要符合大学英语课程自身建设的要求,实践层面应该着力在课程共享和教研协同上下功夫。既有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学科服务和平台融合方面仍需努力。
  • 教育论坛
    周领顺 孟祥春 冯全功 任东升 李正栓 王理行
    语言教育. 2024, 12(1): 1-3.
    世纪缘起的翻译标准大讨论方兴未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有关评价体系的变化,翻译实践这一经典问题有了重新讨论和阐释的必要。翻译实践在译学界的地位和功能是什么?翻译专业学生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为此,周领顺教授、孟祥春教授、冯全功教授、任东升教授、李正栓教授和王理行编审以“翻译实践之史”“翻译实践之理”“翻译实践之功”“翻译实践之练”“翻译实践之趣”和“翻译实践之需”为主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以期对译学界学者的翻译研究以及现阶段翻译专业硕士和未来翻译专业博士的培养发挥积极的指导或借鉴作用。
  • 教育论坛
    陈彦旭 范武邱 郭英剑 何宁 蒲若茜 曲涛 尚必武 王钢 王丽丽 张智义 纪秀明
    语言教育. 2024, 12(3): 1-26.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当下我国外语学科如何发展?外语教育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守正与创新?本刊诚邀国内多位知名外语学院院长分别从学科建设、本硕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改革、学科智能平台建构、数智融合学科范式转换、国际化“在地”发展模式等角度展开讨论。
  • 翻译研究
    刘春伟 曹轶玮
    语言教育. 2024, 12(1): 106-113.
    孙杨兴奋剂仲裁案的听证会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体育仲裁事件。过程中的口译质量问题一度成为口译和涉外法律研究的焦点话题。本文以法庭口译的质量要求为基准,以听证会的话轮和话语特征为研究对象,剖析法庭质证过程中的口译质量问题与存在原因。本研究旨在帮助译员熟悉范式、降低负荷、提供策略,促进法庭口译研究和人才培养,响应加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
  • 教学研究
    郑意长
    语言教育. 2024, 12(1): 25-36.
    语音翻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外语专业口译课堂带来了很大冲击。未来的口译离不开人机之间的生态良性互动,外语专业教师应将AI语音翻译技术应用到口译课堂上,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从限制因子的治理、教学内容的“最适度原则”及“和谐生态位的打造”三个方面构建外语专业口译课堂的教育生态环境。
  • 李亚飞
    语言教育. 2024, 12(2): 53-60.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覆盖面广、课时量大和通识性强的特点,是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场域。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容易受制于仅仅以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为目标的单向性教学思维模式,忽略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内涵。从对话理论角度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当以教材、教法和评价三个方面为抓手,建立“语言与文化”“教师与学生”“能力与意识”的三维交叉对话网络,由此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意识,培养其跨文化沟通和文明互鉴的能力,深入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 教学研究
    赵靖娜 吕英莉 刘已初 陈 思
    语言教育. 2024, 12(1): 55-71.
    本研究立足英语专业基于英语写作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从准确度、词汇复杂度和句法复杂度三个维度,考察课程前后学生英语写作的变化发展情况;同时考察学生的线上参与度与写作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翻转课堂教学,学习者的语言准确度有明显改善,每<span>T</span>单位语言错误数量显著减少;词汇复杂度整体有所提升,尤其是词汇稀有性显著提高;句法复杂度在句法多样性上有所提升。相关性检验发现,学生的语言准确度与在线学习时长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课程后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学习者得益于本教学模式,对其持积极态度。希望本研究能为英语写作教学以及学习者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 翻译研究
    张思永
    语言教育. 2024, 12(1): 94-104.
    国内译学界围绕翻译的三类”——“翻译史”“翻译思想史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常常出现交叉混用情况,影响了三者各自作为学术史的独立品格。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相应的三个概念——“翻译实践”“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之间的整体关系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作为整体的翻译实践、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的三元一体关系,并对之进行了辨析和阐释。本研究通过澄清概念、阐明关系,希望助力具有独立学术史品格的中国翻译史、翻译思想史和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和撰写。


  • 翻译研究
    刘性峰
    语言教育. 2024, 12(1): 85-93.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是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体系的基本表征单位,而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则是中国传统科技知识对外译介的重要内容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术语在概念、语符和科学范式方面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因此,此类术语英译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通约性,需要译者采取诠释性翻译策略。文章聚焦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的定义型诠释策略,涉及内涵型定义、外延型定义、同义型定义、图示型定义、混合型定义。这些定义型诠释策略可以呈现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本质属性与核心内涵,同时又满足译文读者的认知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对外译介与传播。


  • 教学研究
    孙铭悦
    语言教育. 2024, 12(1): 72-84.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和前人研究,本文构建的多层级多环节分阶段分步骤的研究生英语超学科能力培养教学框架,包括三个宏观层面(超学科价值观的语境层、知识的体裁结构潜势层、能力的语域层),两个维度(宏观教学阶段和微观实践环节),一个中观中介变量(评价与反思)和七个教学环节。该教学框架体现了功能语言学分层的核心理念,提供了适用语言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是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模式的具体体现,提供了打造研究生英语“金课”的供用特征。对超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七个方面:主题确定的交际性、问题选择的建构性、学科适用的合作性、教学设计的综合性、应用实践的韧性、社会实践的创新性、评价反思的思辨性,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借鉴意义。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赵永健 王婷婷
    语言教育. 2024, 12(1): 124-132.
    奎亚拉·阿莱格里亚·休德斯是当代美国拉美裔戏剧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是“埃利奥特三部曲”。休德斯匠心独运地在这三部代表性剧作中借鉴赋格曲、爵士乐和拉美民谣,积极进行戏剧空间实验,分别创构出赋格曲式的复调空间、虚实交融式的多重空间和乌托邦式的边缘文化空间。这些空间意蕴丰富,颇具表现力,生动展示了美国少数族裔底层民众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埃利奥特三部曲中的戏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当代美国戏剧叙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