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教育论坛
    李唯中 王威 宋怡
    语言教育. 2023, 11(4): 1-3.
    本文是访谈人与阿拉伯语翻译专家李唯中老师的访谈内容,主要聚焦于阿拉伯语翻译、语言教育和文学等三方面内容。李唯中老师认为,文学翻译在语言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是语言学习的主导手段和最终目的。
  • 教学研究
    周文惠 夏 洋 唐召琪
    语言教育. 2023, 11(4): 30-42.
    本研究基于情境实验法,对英语专业CLI课堂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个案探究。结果显示,学生在CLI课堂典型情境中体验积极情绪(愉悦、放松和满意)的频率高于消极情绪(害怕、焦虑和平静)。学生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主要包括注意力分配、认知改变、情境修正、反应调节和能力提升等五大类别,具体表现为聚焦转移、重新评估、接受现实、尊重安排、任务管理、寻求帮助、抑制表达和主动学习。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内容语言融合课堂环境下外语学习者情绪体验及其调节策略的认识,为外语教师开展情绪调节与干预提供了一定启示。

  • 教学研究
    于守刚 刘宏刚
    语言教育. 2023, 11(4): 4-18.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考察了国内18名大学生在经历定向动机流时的体验特征。研究发现:二语定向动机流体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启动、维持和终结阶段呈现出鲜明的体验特征。结合阶段性特征差异,本研究归纳出三条中国本土化的大学生定向动机流发展轨迹,有助于深入揭示定向动机流体验时复杂动态的特征。本研究对于调动学生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对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徐明莺 司文畅
    语言教育. 2024, 12(1): 114-123.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以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为对象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是一种社会拟剧,阈限空间是这种社会拟剧情节模式的构造方式。以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拟剧理论和阈限性理论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契弗的短篇小说中,地理性阈限空间作为叙事场景支撑起社会拟剧的基本结构,仪式性阈限空间作为伦理表征实现了社会拟剧的伦理塑造,体验性阈限空间作为经验路径提供了社会拟剧的读者经验。阈限空间与社会拟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有助于考察契弗在小说中表达经验观念的具体方式以及该表达方式的目的和效果。


  • 夏青 张帅
    语言教育. 2024, 12(2): 113-122.
    自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简称《标准》)发布以来,相关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对中国知网40篇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标准》内容特征和《标准》应用展开,然而现有研究尚不成体系,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使用不均衡,《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未来《标准》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一是从研究视角上,加强《标准》的系统化研究;二是从研究内容上,强化《标准》的应用研究;三是研究方法上,加强《标准》的实证研究;四是从国际化程度上,加强《标准》的区域国别研究。
  • 翻译研究
    王 寅
    语言教育. 2023, 11(4): 64-72.
    学界普遍认为翻译自身未能产生什么理论,常需借助语言学、文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来建构译论,因此译界的跨学科研究一直是其主旋律。自从认知语言学问世之后,就有学者尝试将其引入翻译学,分别经历了翻译的认知观、认知翻译学、体认翻译学这几个阶段。本文拟简要回顾这段翻译历史,着重论述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主要解释三要素“现实、认知、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多元互动关系)和实践应用(主要解释体认性识解和体认性意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翻译三层次观”对于《红楼梦》中成语、歇后语的解释力)。
  • 教育论坛
    周领顺 孟祥春 冯全功 任东升 李正栓 王理行
    语言教育. 2024, 12(1): 1-3.
    世纪缘起的翻译标准大讨论方兴未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有关评价体系的变化,翻译实践这一经典问题有了重新讨论和阐释的必要。翻译实践在译学界的地位和功能是什么?翻译专业学生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为此,周领顺教授、孟祥春教授、冯全功教授、任东升教授、李正栓教授和王理行编审以“翻译实践之史”“翻译实践之理”“翻译实践之功”“翻译实践之练”“翻译实践之趣”和“翻译实践之需”为主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以期对译学界学者的翻译研究以及现阶段翻译专业硕士和未来翻译专业博士的培养发挥积极的指导或借鉴作用。
  • 教学研究
    顾慧媛 Larisa NIKITINA
    语言教育. 2024, 12(1): 44-54.
    本研究在全球英语的框架下,探索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信念和二语学习动机的维度,并探讨语言信念如何影响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数据来自460名英语专业大学生。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的语言信念形成了四个不同的维度,即标准英语信念、全球英语信念、英语教育信念及中国英语信念。学生的二语动机则确定了三个维度,即国际姿态、融合定向和工具定向。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的一些信念与他们的二语动机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在统计意义上有显著意义的关系。结果显示英语教育信念对学生二语动机的三个维度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支持语言信念具有不同维度的观点,并从实证角度支持全球英语概念的有效性。从教学角度看,研究结果强调了采用全球英语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 教学研究
    张智义
    语言教育. 2024, 12(1): 4-24.
    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适应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特征,纾解大学英语教学难题的重要途径。本质上,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跨区、跨校协同学、教、研的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按功能可分为课程群类、专题教研类、学科服务类,其建设既要遵循虚拟教研室一般的共性要求,又要符合大学英语课程自身建设的要求,实践层面应该着力在课程共享和教研协同上下功夫。既有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学科服务和平台融合方面仍需努力。
  • 教学研究
    谢海燕 何卫华
    语言教育. 2023, 11(4): 53-63.
    惯习塑造在大学课堂思政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高校教育场域文化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而言,高校课堂对学生思维习惯、分析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从根本上将中国文化特性和原则内化为个人的认知经验,从而塑造惯习,指导个人的社会实践。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批判为反向视角,以大学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大学课堂思政教学过程中惯习塑造与习惯培养的互构关系以及对于文化生产的重构意义。


  • 范玉梅 谢子欣
    语言教育. 2024, 12(2): 32-42.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和Excel软件,对198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国际教师焦虑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教师焦虑研究发文量自2008年来明显增多,近三年发文势头强劲;发文区域主要来自土耳其、美国和中国等;2)实证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对象涉及各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数学和二语教师;3)前沿话题包括教师焦虑的多维影响因素、测量工具、焦虑反应和调节策略等三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外语教师焦虑研究的启示。
  • 翻译研究
    李 铤 刘晓晖
    语言教育. 2023, 11(4): 101-110.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译介史已逾百年,国内外译本繁多,引发学界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美国学者哈罗德·沙迪克(Harold Shadick)全译本语料为基础,以交际术语学理论为参照,从术语翻译中的三种“距离”出发,考察译者在文化、语言及交际语境中称谓礼俗术语的英译策略。研究表明,沙迪克译文不仅考虑了术语本身的属性,而且兼顾了文化、语言及交际因素,融合采用对等、隐化、显化、音译等翻译策略,最大限度保证了源语术语与目标术语的对应,体现了鲜明的融通取向。交际术语学下的礼俗术语英译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外译提供启示,对国际传播话语的建构提供思考。
  • 翻译研究
    康钰钏 杜菁菁 梁力文 郝田虎
    语言教育. 2023, 11(4): 91-100.
    本文在前人对林译斯宾塞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利用早期的报刊、图书馆名录等原始资料,考证了林纾翻译的《荒唐言》所依据的底本的版本问题,认为其依据的为《〈仙后〉故事选集》的1905或1906年版。同时,结合《荒唐言》的序和跋,讨论林纾的文体观和他对于相关作家作品的认识。林纾的文体观与中国传统文学相契合,而他对斯宾塞和骑士文学的认识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晚清民国时期的翻译现场具有启发作用。
  • 教学研究
    王 钢 姚佳明
    语言教育. 2023, 11(4): 43-52.
    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2022年我国高校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学科领域严重失衡。语言研究最多,占全部选题的半数左右,文学研究次之,占全部选题的四分之一,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极其匮乏。研究涉及范围广泛,但选题重复率高,问题意识不强;理论运用灵活,但应用研究薄弱,实践意义不大;学科专一性强,但研究视域狭窄,学科交叉不够。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审视,今后选题应强化问题意识,强化应用导向,强化学科互涉。
  • 外国文学研究
    庞文薇
    语言教育. 2023, 11(4): 111-123.
    世纪德国文艺理论家赫尔德是德意志浪漫派的先驱,他奉献毕生对各国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和翻译。通过民歌,他给“人民”赋予了新的涵义,提升了“人民”的地位,把“人民”发扬光大。本文在德意志浪漫视域下分析阐释了他对“人民”的全方位定义:他的“人民”概念包括平民、民族和人类三个层次。赫尔德的“人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教学研究
    郑意长
    语言教育. 2024, 12(1): 25-36.
    语音翻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外语专业口译课堂带来了很大冲击。未来的口译离不开人机之间的生态良性互动,外语专业教师应将AI语音翻译技术应用到口译课堂上,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从限制因子的治理、教学内容的“最适度原则”及“和谐生态位的打造”三个方面构建外语专业口译课堂的教育生态环境。
  • 教学研究
    孙铭悦
    语言教育. 2024, 12(1): 72-84.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和前人研究,本文构建的多层级多环节分阶段分步骤的研究生英语超学科能力培养教学框架,包括三个宏观层面(超学科价值观的语境层、知识的体裁结构潜势层、能力的语域层),两个维度(宏观教学阶段和微观实践环节),一个中观中介变量(评价与反思)和七个教学环节。该教学框架体现了功能语言学分层的核心理念,提供了适用语言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是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模式的具体体现,提供了打造研究生英语“金课”的供用特征。对超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七个方面:主题确定的交际性、问题选择的建构性、学科适用的合作性、教学设计的综合性、应用实践的韧性、社会实践的创新性、评价反思的思辨性,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借鉴意义。
  • 教学研究
    唐 苏 马 蓉
    语言教育. 2023, 11(4): 19-29.
    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多聚焦通用词汇,较少关注学术词汇。本研究采用拉丁方实验方法,探讨阅读任务类型和词汇水平对学术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受试为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分为较高和较低两个词汇水平组,阅读任务分为填空、简答和翻译三种类型。研究发现:(1)阅读任务类型显著影响学习者的学术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认知加工层次深且投入量大的翻译任务习得效果最佳;(2)较高和较低两个词汇水平组的学习者均能附带习得学术词汇,但其保持效果均不理想;(3) 任务类型和词汇水平对学术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无显著交互作用。
  • 翻译研究
    刘性峰
    语言教育. 2024, 12(1): 85-93.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是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体系的基本表征单位,而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则是中国传统科技知识对外译介的重要内容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术语在概念、语符和科学范式方面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因此,此类术语英译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通约性,需要译者采取诠释性翻译策略。文章聚焦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的定义型诠释策略,涉及内涵型定义、外延型定义、同义型定义、图示型定义、混合型定义。这些定义型诠释策略可以呈现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本质属性与核心内涵,同时又满足译文读者的认知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对外译介与传播。


  • 翻译研究
    张思永
    语言教育. 2024, 12(1): 94-104.
    国内译学界围绕翻译的三类”——“翻译史”“翻译思想史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常常出现交叉混用情况,影响了三者各自作为学术史的独立品格。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相应的三个概念——“翻译实践”“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之间的整体关系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作为整体的翻译实践、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的三元一体关系,并对之进行了辨析和阐释。本研究通过澄清概念、阐明关系,希望助力具有独立学术史品格的中国翻译史、翻译思想史和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和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