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夏青 张帅
    语言教育. 2024, 12(2): 113-122.
    自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简称《标准》)发布以来,相关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对中国知网40篇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标准》内容特征和《标准》应用展开,然而现有研究尚不成体系,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使用不均衡,《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未来《标准》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一是从研究视角上,加强《标准》的系统化研究;二是从研究内容上,强化《标准》的应用研究;三是研究方法上,加强《标准》的实证研究;四是从国际化程度上,加强《标准》的区域国别研究。
  • 专题研究
    刘宇航
    语言教育. 2024, 12(3): 61-73.
    本文通过对比主流语调理论在同一案例分析中的异同,探究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语调教学框架与教学重点。首先经文献回顾后发现,语调作为语音和音系界面的接口,需引起学界的反思,并指出英语通用语更加契合当前语调教学的语境。其次,对比发现Gussenhoven语调理论在教学上更具灵活性。基于此,文章构建ELF理念下的语调教学框架,包括调群切分、语调重音与位置、语调意识与去调型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其教学重点从可理解性和表达性入手。前者表现集中在超音段层面,而后者涉及句法、语用和会话内信息分布三个维度。最后,文章基于口语语料库和ELF语音教学标准,展望语调理论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价值。
  • 范玉梅 谢子欣
    语言教育. 2024, 12(2): 32-42.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和Excel软件,对198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国际教师焦虑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教师焦虑研究发文量自2008年来明显增多,近三年发文势头强劲;发文区域主要来自土耳其、美国和中国等;2)实证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对象涉及各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数学和二语教师;3)前沿话题包括教师焦虑的多维影响因素、测量工具、焦虑反应和调节策略等三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外语教师焦虑研究的启示。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韩秀 高祎涵
    语言教育. 2024, 12(3): 126-132.
    史密斯是当代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处女作《白牙》探讨跨文化语境下黑人女性移民的流散困境。本文结合身体书写相关重要理论,从身体物化、身体规训、身体反抗三个方面分析《白牙》中的黑人女性身体书写。在白人男性主导的社会中,黑人女性身体逐渐沦为物化、规训的客体;而为了走出双重压迫的他者困境,黑人女性开始利用她们的身体对性别压迫和种族歧视进行无声的反抗。史密斯通过身体叙事揭示黑人女性流散者的精神困境及突围,并以此鼓励黑人女性掌握身体主动权,保持精神独立性,重构流散文化身份。


  • 专题研究
    曲长亮
    语言教育. 2024, 12(3): 36-47.
    叶斯柏森是语言学领域的达尔文主义者,其所提出的“语言进步论”与达尔文“适者生存观”之间存在微妙联系。本文以叶斯柏森1886至1941年间以英、德、丹等文字撰写的著作为文本依据,以他对英语单音节词音系演化过程的思考为起点,为他的“语言进步论”思想探源,证实“语言进步论”不仅是达尔文主义在语言学领域的反映,更是叶斯柏森研究音系演化史的必然结果。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刘 冰 郑艳群
    语言教育. 2024, 12(3): 84-92.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形式正经历着教学理念、教学形态和业态、人才结构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本文指出项目式教学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变革的潜在力量。同时,本文强调评价体系在保证项目式教学效果和质量、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现有评价方法存在过于关注阶段性语言教学成果,忽略社会文化交互的弊端。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和社会教育学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汉语学习成就和个人发展,也重视中文项目对社会的贡献。本文分析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旨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项目式教学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价工具,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持续提升。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傅琼 赵乐
    语言教育. 2024, 12(3): 103-115.
    本文综合指示转移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从指示语与文本世界的互动与指示语对读者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影响两个层面对希尼死亡诗歌进行认知语用文体分析,深入探究指示语的多维功能。研究发现,指示语在叙事诗中具有确立事件发生文本世界背景、推动世界转移、引发世界层次越界的功能。同时,指示语可以通过引导读者注意力构建或修正认知图式。各类指示语的综合运用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本文对拓宽文学语篇,尤其是诗歌语篇的解释维度,对理解语言交际和文学创作中信息传递的机制,具有一定启示。


  • 教育论坛
    陈彦旭 范武邱 郭英剑 何宁 蒲若茜 曲涛 尚必武 王钢 王丽丽 张智义 纪秀明
    语言教育. 2024, 12(3): 1-26.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当下我国外语学科如何发展?外语教育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守正与创新?本刊诚邀国内多位知名外语学院院长分别从学科建设、本硕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改革、学科智能平台建构、数智融合学科范式转换、国际化“在地”发展模式等角度展开讨论。
  • 李亚飞
    语言教育. 2024, 12(2): 53-60.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覆盖面广、课时量大和通识性强的特点,是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场域。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容易受制于仅仅以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为目标的单向性教学思维模式,忽略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内涵。从对话理论角度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当以教材、教法和评价三个方面为抓手,建立“语言与文化”“教师与学生”“能力与意识”的三维交叉对话网络,由此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意识,培养其跨文化沟通和文明互鉴的能力,深入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 周忠良
    语言教育. 2024, 12(2): 21-31.
    张之洞对翻译的强国作用具有深刻认识,其赞助的国家翻译活动时间跨度之长、内容范围之广、社会文化影响之深远,足以使其彪炳中国翻译史册。本研究基于国家翻译实践相关理论,梳理张之洞的涉译言论和翻译赞助活动,探究其国家翻译观及生成逻辑,认为其赞助国家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救亡图存使命驱动下的政治文化实践,具有丰富的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意蕴;其赞助翻译过程中坚持中体西用原则,为晚清国家自强图存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张之洞的翻译赞助行为和国家翻译观为新时代中国探索文明互鉴之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 专题研究
    约翰·E. 约瑟夫 曲长亮
    语言教育. 2024, 12(3): 27-35.
    本文是访谈人与索绪尔研究专家、国际知名语言学家约翰·E.约瑟夫教授的访谈内容。《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呈现的索绪尔音系学思想向来被认为是模糊且矛盾的,约瑟夫教授结合索绪尔研究界近几十年来的最新发现,对索绪尔音系学的关键概念及索绪尔音系学思想的影响力作了全新论述。
  • 汤轶丽
    语言教育. 2024, 12(2): 43-52.
    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对外语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国家标准》提出的外语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即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内涵及关系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学作品为载体,以提高文学赏析能力为首要目标,以“文学知识积累+文学作品研读+文学批评+评价与判断”为具体内容的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提高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条可供借鉴和操作的路径。
  • 专题研究
    潘攀 陆江妹 陈桦
    语言教育. 2024, 12(3): 48-60.
    语音教学影响着小学生英语字母、词汇等内容的学习,也是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基础,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教学又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研究尤为重要,但学界针对小学生英语语音情况的研究甚少。本文以成都和重庆181名三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朗读数据呈现小学英语学习者在音段、词重音、边界调等维度的产出现状。针对成、渝两地和英语学习不同起点小学生的错误类型及错误率分析,揭示汉语发音对小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效应,而方言的影响则更加具体和个性化。另外,英语学习时长的增加对语音习得有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不仅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小学语音教学的建设和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李宝贵 车晓晓
    语言教育. 2024, 12(3): 74-83.
    海外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在推动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海外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加强两者之间的联通与合作,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厘清海外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的联系和区别:二者在办学环境、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是在办学宗旨、组织形式及资源支持上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其次,文章分析了二者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协同发展的观念意识不强、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尚未健全、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认同和接纳度较低等。基于此,提出以下策略:健全政策机制,推动双方协同发展;利用市场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深化合作交流,提高双方办学质量;推动本土化运营,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
  • 王成东 洪 妍
    语言教育. 2024, 12(2): 77-90.
    存现句一直为句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制图理论框架下,从句法-语用界面对英汉语典型存现句的生成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认为,信息结构和言语行为投射能够更清晰、直观地呈现英汉语典型存现句在语用层面的普遍性和差异性。英汉语典型存现句的普遍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NP和VP的句法位置相同;第二,位于句首的成分均为话题;第三,在CoA层,语调表现出的言语行为在句法上的分布一致;二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英语词库中有there可以满足T的EPP特征,属于主语突出语言,而汉语为深层无主语句,属于话题突出语言;(2)英语存现句中LP原位生成于动词补语位置,汉语存现句中LP移位至句首话题位置;(3)NP具有[-定指]和[+定指]双重特征,但条件不同;(4)句末语调可以体现英语存现句的言语行为,汉语不仅有语调,还有句末助词,使其句法制图更丰富和抽象。
  • 任东升 李 潘
    语言教育. 2024, 12(2): 1-11.
    《欧阳海之歌》因其多维叙事及其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叙事需求的适配性,成为彼时为数不多的、被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话语层面,沙博理对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进行了调整;故事层面,沙博理对文化故事和政治故事进行异语语境转换。在话语与故事层面,沙博理根据译者身份做出不同叙事转换。以此为视角,文章分析了译者不同策略选择的动机,发现叙事转换是译者在话语与故事层面综合考量国家翻译实践的目的、国内外语境、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接受能力等后做出的平衡选择。
  • 郭中子
    语言教育. 2024, 12(2): 61-76.
    和谐串行理论(Harmonic Serialism,简称HS)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带推导的优选论理论。本文首先对HS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予以介绍和阐释。然后基于形态—音系视角,运用HS对英语派生后缀触发词基尾的舌根塞音软腭音软化和该音变中出现的“表层非显”音系不透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指出基于规则推导模式的经典生成音系学理论和并行优选论在分析这一音变现象时存在的问题。基于音系结构的标记性,本文提出音系理据来说明以非低前元音/I/、/e/起首的派生后缀会触发所附词基尾的舌根塞音/k/、/g/出现软腭音软化。然后阐述HS严格遵循渐变性原则,能够更全面地描写和解释英语软腭音软化以及该音系过程中的音系不透明现象。最后,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发现和研究意义。
  • 张馨元
    语言教育. 2024, 12(2): 91-103.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是培养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本文基于魏德曼的专业社会化发展模型,通过雪球抽样对来自21所院校的156位在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进行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人特质、关系网络和组织管理三个维度,结合分层抽样访谈结果,探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到三维度七要素的影响因素模型;各维度均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组织管理、关系网络、个人特质;此外,不同性别、年龄、婚育情况的博士生,受各维度因素影响的程度有差异。据此,建议明晰学科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科的文化建设;完善学院的保障机制,发挥学院的监督作用;建设交叉学科的导师团队,增强导师的指导作用;优化博士入学的考评机制,提高选拔人才的质量。
  • 王洪涛 张舒敏
    语言教育. 2024, 12(2): 12-20.
    经翻译传播而来的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原理为依托,借鉴其“知识人”理念,考察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重构活动,剖析其作为知识流通和再生产的翻译活动与社会之间的互构、共变关系。研究发现,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活动,契合了“五四”时期强调科学知识与教育启蒙的社会文化语境并受其制约,而刘伯明作为译者、师者和学者的多元“知识人”身份支撑他实现了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重构,也促使他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活动。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王 力 黄忠廉
    语言教育. 2024, 12(3): 93-102.
    本文针对文学汉译生命气息同义再现问题,从词语选择角度探索原作生命气息在语音、语义和语用等层面的同义再现。发现译者可通过汉译词语的音韵选择,巧妙展现生命韵味;语义选择,突显生命情趣;语用选择,鲜明地再现生命风格,从而充分再现原作独特的生命气息,实现文学汉译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