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毛浩然
    2016, 4(3): 2-5.
    跨学科已成学术研究常态。青年学者慑于跨学科之费时费神,明知跨学科是科研突破之重要途径,却不敢轻易涉足一个新学科领域,更别说同时涉猎多个学科了。本研究首先界定入门新学科的三个标准,然后提出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的"六部曲",最后例析了批判性读书报告写作的五大要领。"六部曲"具体指:1)检索百度百科;2)查阅核心期刊综述2篇;3)查阅权威期刊书评2篇;4)阅读外文专著中文导读1篇;5)查阅国内外高被引频次论文5至7篇;6)撰写3000字以上批判性读书报告1篇。"六部曲"简明易行,只要按部就班实践之,最长一周即可快速入门一个新学科领域。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姚振军李卓刘喜
    2016, 4(3): 6-10.
    本文从概观当前大学生和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差的原因。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移动互联思维为指导,利用当前流行的社交工具——微信,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目的设置相应知识模块,对学习者进行社群化分类,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串联起来,依靠社群内在驱动力,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 教学研究
    郭云云王天发
    2016, 4(3): 11-17.
    本文在感知学习风格理论的框架内,用自编问卷CELS来调查"90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风格。调查对象为512名高职一年级学生。数据用SPSS15.0处理。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解释57.288%的变异量。总量表的Cronbachα值为0.837,五个因子的α值全部达到0.7的合格值。调查发现"90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听唱歌曲、观看视频、网上学习和小组协作,与传统的感知学习风格表现形式有明显不同。研究结果对如何顺应高职学生学习风格的变化有积极的启示。
  • 教学研究
    杨少波陈荣泉
    2016, 4(3): 18-23.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处于核心区的新疆无疑是文化、教育事业大繁荣的契机。多元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新疆语言文化呈现纵深发展。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民族母语、汉语以及第二外语英语(对于当地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引起关注。笔者亲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州温泉县三所城区民汉合校的初中进行调研,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法对英语课堂话语权的分布进行探讨和分析。课堂观察和转写所得的话语权分配数据表明,三所初中英语课堂话语语种和学生参与的格局呈现不平衡的状态。汉语在英语课堂占主导,英语次之,少数民族语较少;汉族学生参与课堂人数多于少数民族学生。本文试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解读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话语权分布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期能为新疆三语背景下的英语课堂话语组织提供启示。
  • 教学研究
    肖超 罗晓杰
    2016, 4(3): 24-28.
    本研究从中国英语学习者口笔语语料库(SWECCL)的口语子语料库(SECCL)中选取15组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考生的pair-work的语料,并对反馈语的类别进行编码,利用Antconc软件统计出五类反馈语的出现频数和单个反馈语出现频数,从常用反馈语、反馈语类别和性别差异三个视角对其语言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的反馈语较少,且较少使用重述、协助完成和简短陈述类言语反馈;英语专业女生较男生更多使用支持性反馈语,是更好的会话合作者;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反馈语时受母语负迁移和考试环境的双重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建议强化专业英语学习者的反馈语使用意识,培养反馈语运用策略,以减少汉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交流误区。
  • 语言研究
  • 语言研究
    林化平
    2016, 4(3): 29-34.
    《句法结构》的出版引发了现代语言学研究中是否发生"乔姆斯基革命"的长期争论。本文通过对"革命"概念及"乔姆斯基革命"争论的考察,发现学界对于"革命"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从各自的领域和视角来理解"乔姆斯基革命",难以达成共识。因此,片面地坚持"乔姆斯基革命"的成功与否意义不大,我们应该客观、动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乔姆斯基革命"。
  • 语言研究
    王世龙
    2016, 4(3): 35-43.
    鉴于Chomsky语段理论存在某些问题,Boskovic对之做出改进,提出所有实词扩展投射的最高短语为语段;语段是由语境决定的;语段遵循语段不可穿透性条件和抗定域条件。Boskovic提出无冠词的语言,传统名词短语中的NP为最高投射,为语段;有冠词的语言,名词短语DP为最高投射,为语段。两者综合为传统名词短语的最高投射为语段。汉语领有名词的左分支提取、修饰语的自由语序、所有格的约束属性、复数"们"和"数量词"也证明了汉语名词没有DP层存在,名词扩展投射的最高短语NP或ClassifierP为语段,语段是由语境决定的。通过研究分析,汉语的名词短语也进一步验证了Boskovic的语段理论。
  • 语言研究
    杨昆 时闻
    2016, 4(3): 44-49.
    言语行为是语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SSCI期刊论文为主要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国外近10年来言语行为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第一,言语行为研究的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高频言语行为研究论文的数量有所下降;第二,相关论文主要发表于语用学和语言科学类期刊,社会、文化和教育类期刊的论文数量也较为可观;第三,研究的主题多为语言理论反思和语言元素分析,社会和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趋势见长;第四,研究方法多为实证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不多。文章认为,可从社会、文化、教育和测量四个方面展开言语行为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可为言语行为研究的转型与深化提供一些借鉴。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霍跃红 邓亚丽
    2016, 4(3): 50-54.
    《穆斯林的葬礼》是现当代文学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大背景而展开的优秀长篇小说,其民族文化信息遍布于小说的15个章节,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文化翻译观,对比分析该小说的中英文本,探究其英译本中民族文化的再现忠实度,以便清晰了解其英译本状况,为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
  • 翻译研究
    李秀英 孙杰
    2016, 4(3): 55-60.
    隐喻往往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沉淀,其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概念和语言框架之间的转换。动物隐喻翻译是翻译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Peter Newmark的隐喻翻译理论为框架,基于Burton Watson、William H.Nienhauser,Jr.的《史记》英译本和Burton Watson、Homer H.Dubs的《汉书》英译本,对其中的动物隐喻英译方法进行分析,以探究中国典籍中动物隐喻英译的方法。研究发现,译者在译文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再现原文隐喻意象;保留原文隐喻意象,不添加释义;直译部分隐喻意象,改写其他意象或添加释义;把隐喻改为明喻;明喻加解释性翻译;用源语隐喻意象的上义词替换该意象;省略源语隐喻意象,通过改写译出隐喻的文化语义等。
  • 翻译研究
    冯全功
    2016, 4(3): 61-67.
    修辞与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两者结合的研究源远流长。作为两门亲缘性很强的学科,修辞学与翻译学的互动催生出了翻译修辞学这一"分支学科",已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初步思考。本文从翻译修辞学的八大维度,即技巧维度、认知维度、美学维度、诗学维度、哲学维度、文化维度、伦理维度与交际维度,介绍了各个维度中的具体论题、研究潜力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翻译修辞学的系统构建勾勃出一个论题系统,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除了论题系统,翻译修辞学的系统构建还需理清其学科归属、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等,本文对之亦有所简介。
  • 翻译研究
    翟婷 张顺生
    2016, 4(3): 68-72.
    双关语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有的语言特点,给双关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观的角度,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双关语为例,选取赵元任和黄建人的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两人在翻译时对双关语做出的处理,旨在探讨双关语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 外国文学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曹旭 徐明莺
    2016, 4(3): 73-77.
    《妻子与女儿》是盖斯凯尔夫人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童话叙事色彩。在表层叙事结构中,《妻子与女儿》与童话故事"灰姑娘"具有相同的叙事功能项,女性表现为被男性解救的角色。然而在深层叙事结构分析中,故事的基本矛盾却指向了"婚姻"与"血缘",这也有助于发现盖斯凯尔在童话叙事之下掩盖的女性主义立场。
  • 外国文学研究
    李向晖
    2016, 4(3): 78-82.
    本文根据Paul Simpson(1993)对叙述视角的分类,探讨华顿夫人的短篇小说《罗马热病》如何通过视角的选择有效地控制读者与故事的距离,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的真相有所猜想和期待,但并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直到在结尾处真相大白的时刻才恍然大悟。巧妙的视角选择是使读者在结尾获得意外感和满足感的重要原因。
  • 外国文学研究
    高伟华
    2016, 4(3): 83-88.
    米歇尔·福柯在其《疯癫与文明》一书中把疯癫分为浪漫化的疯癫、狂妄自大的疯癫、正义惩罚的疯癫和绝望情欲的疯癫。结合福柯的疯癫理论,以细读法对《洛丽塔》文本重新阅读,试图论证《洛丽塔》中主要人物黑兹太太、奎尔蒂分别对应了浪漫化的疯癫和狂妄自大的疯癫;亨伯特则展现出了正义惩罚的疯癫和绝望情欲的疯癫,两种形式的疯癫相互交织,影响着人物的命运。本研究通过对于人物疯癫意象的剖析,展示出人物命运不可避免的悲剧性。
  • 外国文学研究
    郭银 罗俏鹃
    2016, 4(3): 89-93.
    《论美》是扎迪·史密斯的又一部佳作,赢得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好评。本文借助美学观点以及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解读该作品,发现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对美有不同的欣赏和见解。小说主人公霍华德,将美学作品学术化,未能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同时,他也未能察觉到身边人的美。由于霍华德的审美行为,导致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犯下了一系列的伦理错误。相反,他的妻子姬姬,虽然没有浓厚的学术修养和文化背景,却能欣赏到艺术作品中的美,融入其中,享受喜悦,也正因为她具备审美能力,使她一直对丈夫、对家庭负有责任,并结交了挚友卡琳。由此可见,由于人物的审美行为不同,他们做出的伦理选择也不同。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人物的不同的审美行为,进而得出结论:审美判断影响人物的伦理选择。
  • 书评
  • 书评
    王峰陈文
    2016, 4(3): 94.
    《论美》是扎迪·史密斯的又一部佳作,赢得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好评。本文借助美学观点以及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解读该作品,发现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对美有不同的欣赏和见解。小说主人公霍华德,将美学作品学术化,未能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同时,他也未能察觉到身边人的美。由于霍华德的审美行为,导致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犯下了一系列的伦理错误。相反,他的妻子姬姬,虽然没有浓厚的学术修养和文化背景,却能欣赏到艺术作品中的美,融入其中,享受喜悦,也正因为她具备审美能力,使她一直对丈夫、对家庭负有责任,并结交了挚友卡琳。由此可见,由于人物的审美行为不同,他们做出的伦理选择也不同。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人物的不同的审美行为,进而得出结论:审美判断影响人物的伦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