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刘炜
    2016, 4(4): 2-9.
    基于媒体人物介绍资料的收集、本人与研究对象交往的信息的整理以及对研究对象的相关著述观点的梳理,本文对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周流溪教授的外语研究生教育思想与践行进行了介绍和解读。研究表明,周流溪教授的外语研究生教育思想与践行涵盖"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学"与"论"的构建)、"培养模式与管理"(外语教学方向,强调外语和教育院系的协同)、"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和吸纳公共外语教师)、"业务工作指导"(严格要求与宏观指导相结合)四个方面。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学界对周流溪教授作为外语教育家的相关思想与践行的了解,对丰富和发展国内外语名家研究和外语研究生教育研究有所裨益。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宋英
    2016, 4(4): 10-15.
    本文以"两轴一线"大学外语定位理论为指导,以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市场需求为依据,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索,构建基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活动和教擘评价五个层面的"分阶递进式"大学英语课程模式。该模式能有效促进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通识性和学科专业性的相互融合,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使大学英语教育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教学研究
    王婀娜
    2016, 4(4): 16-21.
    文章首先从外语教育的视角对跨文化能力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其次,通过发放问卷对大学德语专业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了测量,以期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进行测量,并检验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外语教学改革的实验效果。最后,结合实证性研究结果,针对大学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薄弱环节,并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呈现为过程性的、符合建构主义理念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 教学研究
    李晶
    2016, 4(4): 22-2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翻译语境的探讨日渐盛行。因为任何翻译文本都具有开放性的特质,所以结合语境的翻译研究就会带有时代的色彩。鉴于目前国内对翻译教学语境认知缺乏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翻译语境论来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翻译语境论的内涵涉及译者、原作语境、译作语境和两个译本之间以及原文本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互动。该理论的本质属性为主观性、动态性和对话性。为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教学模式,我们要从中国的文化语境来认识和指导翻译活动。课程建设上要更多关照中国文化语境的变化趋势,以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 教学研究
    蒋丽平
    2016, 4(4): 28-33.
    目前国内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很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层面对商务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表达的影响给予关注。框架理论认为翻译是从译者的心理认知层面探索语义的理解和表达的。本文基于框架理论构建了商务翻译教学模式,并结合商务翻译案例阐释了该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商务知识的构建及双语能力的发展,提高商务翻译能力。
  • 教学研究
    项兰
    2016, 4(4): 34-39.
    "翻转课堂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现代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师生角色定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本文通过对认知学习理论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比较,分析并阐释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据与理论来源,揭示了两者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同时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模型,为什么要运用翻转课堂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当前"翻转课堂"的理解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 语言研究
  • 语言研究
    王宁宁
    2016, 4(4): 40-43.
    将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发展成为语用学中的指称行为研究,不仅为一般指称思想提供了语料和语言学解释,而且为言语交际中虚构指称词和不准确指称的使用和理解提供了分析的可能。本文在语用学的框架内从语词和语句两个层面,分析了言语交际中虚构名称的假装性,强调含有虚构名称语句的准确性价值评价维度,阐释误用指称词蕴含的假信念以及含有误用指称词语句表述假信息,但传达真信念这一观点。
  • 语言研究
    翁义明 王金平
    2016, 4(4): 44-48.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多维度对比分析英汉关系小句在概念范围、句法结构、标记词语、句法位置以及多重关系小句在语言中的表现手段上的差异,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语言研究
    田秀坤
    2016, 4(4): 49-54.
    态是俄语语法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其复杂性在于与态相关联的语言层面众多(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层面)。本文拟从动词态的类别划分、态的功能、态的意义以及相关的动词语义类别等几方面着重阐释不同态的意义、态的表现形式、态意义与态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问题,以期为态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应用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 语言研究
    吴龙凤 詹宏伟
    2016, 4(4): 55-61.
    近年来,英语过去分词形容词(简称APP)作修饰语的问题,虽已受到一定的关注,但对其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本文试图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英语APPs进行探究,不仅研究了APPs作前置修饰语的情况,还探讨了APPs作后置修饰语的情况。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APPs在形式上与英语动词过去分词一致,它们之间有何关联?2.APPs在句法功能上与英语形容词极为相似;这两者是否可以相互替换?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结合语料库数据的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APPs虽以动词为词根,但它又有别于动词。因为其功能已超过了其动词本身,APPs逐渐演变为兼类词,即同时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但它并未取得完全形容词的地位,所以不能取代真正的形容词。
  • 语言研究
    葛娜娜
    2016, 4(4): 62-68.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领属范畴的研究。这五个方面是领属范畴的界定、可让渡与不可让渡领属关系、领属的语法化、领属的语用信息和领属范畴与体范畴的关联。本文重点介绍了可让渡与不可让渡范畴的划定界限以及二者的倾向性蕴含关系。文末指出尽管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但是语言类型学角度的探讨仍有很大空间,如领属标记模式与语言形态类型的相关性,不同语序类型的领属形式,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关联等都需进一步探讨。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周忠良
    2016, 4(4): 69-76.
    目前有关译语简化的研究大都采用目标语语内类比的模式,其局限性在于排除源语文本而孤立讨论译语特征,未考虑源语对译语的影响;且所涉语对大多为印欧语系内部语言。本文以余华小说《兄弟》及其英译文和10部美国当代小说部分内容为语料库数据源,以语内类比和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词汇密度、文本明晰度、平均句段长等6个参数对中英语对的译语简化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6个参数中,仅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簇复现率支持翻译文本类比简化;除词汇密度外的其余5个参数支持语际简化。上述结果归因于源语中文对英译语的渗透效应。
  • 翻译研究
    杨维秀 宋志平
    2016, 4(4): 77-81.
    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和语言服务业的兴起,对海事翻译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针对海事翻译行业的现状,职业译员培训必须在翻译项目管理、翻译信息技术、海事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变革,才能提高翻译服务质量,适应新形势下的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
  • 外国文学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吕春媚周萌
    2016, 4(4): 82-86.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钢琴课》通过舞台空间中的戏剧物体展现了白人群体对黑人群体在空间上的侵袭和控制。无论是静态的戏剧物体——门和楼梯,还是动态的戏剧物体——卡车,都能够反映出白人空间和黑人空间之间脆弱的空间交界。面对这些不堪一击的空间交界,黑人只有通过拥有本民族的文化和传承家族记忆,才能最终真正获得独立的生存空间。
  • 外国文学研究
    张艺
    2016, 4(4): 87-95.
    苏珊·桑塔格短篇小说《没有向导的旅程》在其成为经典作家的文学旅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国内学者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远远少于对其理论批评与长篇虚构文学的研究。本文从作家主体作为犹太女性的创伤叙事的研究角度,主要从种族创伤叙事、信仰创伤叙事、文化创伤叙事、情爱创伤叙事四个方面审视她创伤叙事的思想轨迹及其艺术特色,并探索其自我与写作的关系。本文认为,作家对"旅行"的"嗜好"和对欧洲文明与美国文化冲突的认知与情感体会体现了作家主体犹太女性身份的种族、信仰、文化和情感多方面诉求,而这些诉求是通过其独特的创伤叙事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