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张广勇
    2017, 5(1): 2-6.
    英语通用语(ELF)是讲不同母语的人的共同的交际手段,是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最常用的语言,但并不排除英语本族语者。ELF主张将英语的权属赋予所有的英语使用者,包括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习得“标准英语”,而是如何获得有效沟通的ELF策略能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为ELF理念的推广提供了契机:一方面,英语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使用现状完全符合ELF的特征;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间的互联互通离不开ELF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熟练掌握ELF的各类人才。为此,中国的英语教育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以适应这一国家战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司炳月 吕飞莎
    2017, 5(1): 7-13.
    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领域中各学科研究范式的变革,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对某省的210名大学英语教师展开调查,以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为研究工具,以大学英语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研究问题,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目前虽然有些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关注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发展不均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探索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基本思路。
  • 教学研究
    郭林花王露露
    2017, 5(1): 14-21.
    英汉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英汉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以一所普通高校学习8门双语课程的343名学生和8名教师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从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目标、语言目标、思维目标和文化目标四个方面的实现情况对大学英汉双语教学效果展开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1)四个双语教学目标均未得到较好实现,其中专业知识目标的实现情况相对较好,语言目标次之,思维和文化目标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表明,多数学生通过语言+专业知识的双语课程学习,收获的是1+1<1的效果,而不是1+1>2的效果,双语教学效果可谓不容乐观。(2)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英语水平、双语师资、双语教材、教学环境等。据此,文章给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对改进双语教学有所裨益。
  • 教学研究
    魏博文李春姬
    2017, 5(1): 22-27.
    本文以Martin等人创立的评价理论为基础,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情感、判断和鉴赏三方面比较中美慕课写作课程的态度资源。研究发现,在情感和判断方面,美国慕课话语资源比中国慕课话语资源高;而在鉴赏方面,中国慕课话语资源略胜于美国,二者的差异并不太明显,且中美慕课的鉴赏资源均高于情感和判断资源。因此,在慕课背景下,教师应在课程中适当补充情感和判断话语资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教学研究
    杜小红
    2017, 5(1): 28-33.
    伴随着英语语法等基础课程的缩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语法的重视程度普遍下降,其语法能力令人堪忧。MOOC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为改变这一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参考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借鉴Larsen-Freeman教授提出的三维语法教学观和Langacker教授的认知语法观,研究一种基于MOOC的、以学生在线自主探究式习得为主、以教师引导和解惑为辅的,包含形式习得、知识内化、能力发展和跨文化交际水平培养的英语语法多维教学模式。该模式各维间并非线性或不可跨越,而是根据习得者或习得方式的不同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 教学研究
    李娟 陆建平
    2017, 5(1): 34-39.
    本文对外语阅语焦虑及其与外语学习动机、性别和英语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浙江省两所高校的38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英语学习动机呈正相关,且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不同;2.学生英语水平越高,英语阅读焦虑越弱,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阅读焦虑的原因也不同;3.男生英语阅读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4.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跟英语阅读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即学习动机越强,英语阅读焦虑水平越弱。
  • 教学研究
    胡海峰
    2017, 5(1): 40-45.
    鉴于语篇分析与翻译过程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语篇进行翻译教学,即翻译的语篇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高效的教学方式。当前,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更为翻译的语篇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总结、梳理前人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发掘语篇分析与翻译能力互相补充的关系,本文提出了语篇翻译能力的概念。最后,借鉴House、Colina等人的的翻译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出语篇翻译能力评估模式。
  • 教学研究
    赵颖
    2017, 5(1): 46-50.
    口译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口译测试。本文将口译能力形成的过程作为研究中心,在Bachman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基础上,将口译能力细化为“知识能力”“心理能力”和“技能能力”三个方面,采用“阶段技能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口译能力进行评估,旨在将形成性评价模式运用到口译教学改革中,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口译能力的目的。
  • 语言研究
  • 语言研究
    王世龙
    2017, 5(1): 51-56.
    目前主要有四种语段理论,代表人物分别为Chomsky、den Dikken、M(u|¨)ller和Boskovic。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简要介绍了各个语段理论,然后从语段的确定标准和解释充分性出发,分析了各个语段理论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经过研究,发现四种语段的主要共同点:句法运算以语段为单位,包含“合并”和“移位”两个步骤,都遵循语段不可穿透条件。然而,对于语段的确定标准却存在分歧。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Boskovic的理论更有优越性,更符合经济性和高效原则,具有更好的解释充分性和理论的简单性。
  • 语言研究
    曲长亮
    2017, 5(1): 57-61.
    区别特征概念的提出与系统化通常被视为雅柯布森对音系学的最大贡献。不过,20世纪30年代见证这一术语的萌发及其早期发展的著作均系用捷克语、法语、德语撰写,相对应的英语术语迟至40年代末才出现。本文以雅柯布森及其他相关学者这一时期的音系学著作文本为依据,探寻英语术语distinctive feature的来源,并研究该来源是否对雅柯布森的区别特征聚合观产生重要影响。
  • 语言研究
    段宇竞
    2017, 5(1): 62-67.
    美国黑人英语近些年来已经成为英语方言研究当中的重要课题,前人研究的重点倾向于语法、词汇方面的探索,语音分析层面也大多集中在对美国黑人英语辅音特征的总结,但其元音特征和美国标准英语相比同样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将运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并结合舌位与共振峰关系等理论,从美国说唱乐中提取语料,并与有道词典当中的标准美国英语发音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非裔美国黑人英语当中的元音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非裔美国黑人英语中的部分元音,与美国标准英语相比,前者舌位更高并且更靠前。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杨荣广
    2017, 5(1): 68-71.
    翻译伦理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近二十多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翻译伦理在某特定历史时期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或指导作用,忽视了翻译伦理的宏观趋势对译者翻译初始规范的影响。本文以历时研究的方法,系统梳理了以再现原文为核心的服务伦理观,以译文可接受性为核心的交际伦理观以及以行动主义为核心的承诺伦理观的演化过程,揭示了翻译伦理从一元向多元,从趋同向存异的嬗变过程。
  • 翻译研究
    荣立宇
    2017, 5(1): 72-75.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重译与复译的概念虽偶有区分,但经常混用。事实上,重译与复译的含义并不相同。因此,厘清重译与复译的概念有助于翻译研究的细化与深化发展。本文在重申重译与复译概念分野、厘清两者差异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复译现象中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包括复译的娱乐功能、文本倾向性,并进一步提出翻译批评的新概念,即有效的复译与复译的有效性,以期引起学界对于重译与复译理论问题的关注、思考与探讨。
  • 外国文学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刘丹王文欢
    2017, 5(1): 76-80.
    本文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批判理论,对德里罗代表作《白噪音》中的科技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德里罗在小说中对科技崇拜、科技操控以及科技末世的刻画,揭示出他对科技理性、技术异化以及科技风险的深刻反思。在《白噪音》中,德里罗表达了技术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揭示了现代技术作为一只“隐形之手”对人类的影响,也指明了科技神话背后隐藏的灾难。
  • 书评
  • 书评
    刁洪朱斌
    2017, 5(1): 81-84.
    外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的必由之路。目前,“翻译中国”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2015年出版的《为西方读者翻译中国——反思、批评与实践》是“翻译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在典籍翻译和古诗外译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论文集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顾明栋教授和Rainer Schulte教授主编,汇集了中国、美国、德国、瑞典等十几位知名学者、译者在“翻译中国”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该论文集既有聚焦翻译美学、翻译诗学的理论探讨,又有侧重隐喻、俗语翻译的案例分析;其将当代翻译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的努力值得称赞,以西方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值得借鉴。相信本研究将为国内翻译界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参考。
  • 书评
    管乐
    2017, 5(1): 85-90.
    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著名语言学家Norris在吸收了互动社会学、中介话语分析和联结分析以及多模态话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著作《多模态互动分析》。该书以定性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动态视频录像为研究对象,对交际主体如何通过“言语”、“空间距离”、“身体姿势”、“手部动作”、“头部动作”、“眼神”、“音乐”、“印刷物”、“场景布局”这九种主要交流模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初步构建了多模态互动分析的基本框架。该书不仅在理论和应用上丰富和发展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还为动态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拓展了多模态互动分析理论研究的范围。
  • 书评
    祝敏
    2017, 5(1): 91-94.
    本文是对认知语言学新书《比言词更有效——思维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内容的介绍和评价。该书作者Bergen运用巧妙设计的相互关联的实验,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一种新兴的语言认知理论——体验模拟论,这是对传统意义理论的挑战和质疑。该书的问世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还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