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聚焦学术英语写作小组活动中的个人贡献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基于教师-同伴-自我的个人贡献评价(TPS个人贡献评价)和单一教师评价,进而探究TPS个人贡献评价对学生参与学术英语写作小组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内某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82名学生及两名任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量表、问卷和访谈收集数据。研究发现:(1)TPS个人贡献评价与单一教师评价在选题及研究设计阶段、论文撰写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PS个人贡献评价在论文撰写阶段比单一教师评价更具区分度,更能凸显组内成员的个人贡献;(2)TPS个人贡献评价在不同阶段对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的参与度、小组分工、责任意识、写作质量和写作效率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研究对提升课堂评估信效度和公平性从而有效开展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精华,在我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一部说理性散文,《孟子》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和谈话艺术,塑造了坦率直言、无所顾忌的孟子形象,其英译本对语篇内外人际意义的重构是影响其再现原文磅礴文风和孟子鲜明个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读者接受的重要因素。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情态动词为切入点,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孟子》原文与《大中华文库》英译本的情态动词使用特点,分析评价英译本对原文语篇内外人际意义的重构效果,以期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外译有所启示。
本文针对翻译与城市的间性关系问题,以《劳特利奇翻译与城市指南》(2021)为例,深入分析其框架思路、理论渊源、视角内容和特色启示,通过对表层语言与符号,底层社会、文化、政治、历史、宗教、移民、身份等问题的剖析,指出翻译与城市的间性问题融合演变成一个立体、多维、复杂的跨学科问题。文章将城市中所涉学科的研究对象或现象比拟为语言、文本、符号,通过翻译去管窥,可产生对被研究对象和现象的新认知;通过城市研究中的其他学科理论、方法和视角去反观翻译,同样会催生对翻译的新认知和新知识。该文集超越文本、立于实践、特色驱动、跨科赋能的研究范式和理路可为国内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适合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与参考。
宁琦教授的译著《俄语新论:语法·词汇·意义》(上、下)精选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什维多娃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发表的重要论文。全书以语言单位的“形式”为经,以各层级语言单位的“意义”为纬,进行整理。在全部章节中,译者遵循统一的“从形式到意义”的科学方法,经过对每篇文章的精雕细琢,从“语法”“词汇”“意义”几个方面管窥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符号系统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