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司显柱
    2018, 6(2): 2-4.
    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已开展几十年,英语既作为一种语言也作为一种工具裹挟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导致我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观面临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侵蚀。但在国内外语界,英语教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媒介、教材建设等几个关键点入手,探讨了如何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树立意识形态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育人全程的问题。
  • 教育论坛
    文 军
    2018, 6(2): 5-8.
    教师发展是保证专业长期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本文针对翻译专业的现状,描述了办学院校和个人两个层次教师发展的目标,并重点讨论了教师发展的阶段性、专业水平要求与发展策略以及课程决策几方面的问题。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梁成晨 米 微
    2018, 6(2): 9-14.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系列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为了提高英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及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笔者以内容与语言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的设想。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了大连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及授课教师对课程融合教学的态度及对两类课程融合的方法。研究发现:(1)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两类课程融合教学持积极态度,并认为听力、写作和翻译课程是学生优先选择与思想政治课程进行融合教学的英语语言技能课程;(2)多数教师认为可以通过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国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及其英语表达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在结合课程、开设时间、教师合作以及教材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两类课程融合教学的建议。希望本研究结果对解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国政治思想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 教学研究
    司炳月 吴美萱
    2018, 6(2): 15-19.
    本文以信息化教学环境为研究背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研究工具探究了教育信息化背景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动机的影响并提出了动机激发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外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 教学研究
    刘雪莲 刘芳芳
    2018, 6(2): 20-24.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统计分析了“中国知网”2000-2016年间发表的与“中国EFL学习者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和“衔接手段对英语写作质量的影响”两个方面相关的论文共计102篇。研究发现:(1)中国EFL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各类衔接手段都有涉及,其中照应、词汇、连接三种衔接手段的使用率最高,而替换、省略的使用较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衔接手段的使用也各有其特点,且都存在不同种类的衔接偏误。(2)关于衔接手段与英语写作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大都表明,衔接手段总数与英语作文质量关系显著,其中词汇衔接对作文质量贡献最大。文章进而分析了我国此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教学研究
    曾小花 常俊跃
    2018, 6(2): 25-29.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成为时代对英语专业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某高校英语专业推出了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的全新课程体系,特别是区域国别文化系列必修课程体系。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44名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99名英语专业学生的测试以及对12名学生的半结构化访谈采集数据,重点关注了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此外,还发现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过程中存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研究结果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 语言研究
  • 语言研究
    秦丽莉 何艳华 欧阳西贝
    2018, 6(2): 30-34.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社会文化视角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梳理了二语习得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相关研究,发现二语习得在内化理论下的研究较少。而内化是二语学习者在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协商过程中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此,本文随后对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内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构建了内化机制模型,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最后,本文总结了内化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提供了新思路。
  • 语言研究
    王伟清 周梦琳
    2018, 6(2): 35-40.
    作为社会交际的要素,非言语行为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随处可见,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密切关注。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流行以及互动假说等理论的提出,互动越来越成为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人们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非言语行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非言语行为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直到十几年前才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对非言语行为的定义和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的研究,回顾了西方二语习得领域的非言语行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建议。
  • 语言研究
    黎博佳 黄 滔
    2018, 6(2): 41-46.
    本文运用CiteSpace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方法,以CNKI数据库中2014至2017年度内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辖内的173篇“一带一路”论文为数据来源,提取关键词并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以及中心性等方面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基于研究所得图谱,本文分析并总结了近四年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研究机构分布特征、现有研究热点和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有助于了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一带一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并为此类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
  • 语言研究
    王红芳
    2018, 6(2): 47-53.
    本文对目前欧洲已全面建成的大规模互动型术语库——欧盟互动型术语库进行了探索,尝试性回答了该术语库的建设理据,并分析了它的属性与特征、价值与贡献,为构建以汉语为中心语的多语言互动型术语库,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启迪与借鉴。
  • 语言研究
    蔡丽华1 石 峰2
    2018, 6(2): 54-57.
    本文从语义韵视角对比分析商务翻译英语语料与母语商务英语语料中词汇搭配的分布模式,从而探讨汉英商务翻译中的搭配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汉英商务翻译文本较母语商务英语文本显著超用中性语义韵搭配而少用积极和消极语义韵搭配,以致译文呈现范化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搭配使用单一,忽视语义韵特征,继而过度遵从某些搭配模式。
  • 语言研究
    张 珂
    2018, 6(2): 58-61.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隐现构式和汉语隐现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英语使用者注重通过隐现类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来表达某已存在的实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而汉语使用者则更加注重通过消失类动词来表示从某一时/空框架中移出,并已处于另外一未知时/空框架内的实体,即,实体移出的结果,而非移出的过程。正是英语和汉语使用者对这两类构式不同的认知过程导致了这两种构式中消失类动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 语言研究
    袁庆德
    2018, 6(2): 62-68.
    “事件句”是汉语陈述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完整形式是“时间词语-处所词语-不及物动词+了-名词语”,语法结构是“时间状语—处所状语—谓语—主语”,句式意义是“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个事件”。它是通过将主谓句的谓语提到主语前的方式形成的。对事件句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句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特殊句式的教学效果。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王超龙 周 凌
    2018, 6(2): 69-73.
    本文选取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中翻译理论的相关论文(2007—2016),本文选用Citespace V为研究工具对关键词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从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和突变关键词三个方面分析得出近十年来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动态。具体表现为解构主义、文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等方面发展迅速,如:解构主义的全新视角;文学翻译对文学译论系统的促进以及翻译理论在教学中的发展等。
  • 翻译研究
    夏维红
    2018, 6(2): 74-78.
    近年来,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研究综合法在西方学界引起较大反响。然而,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少,且大多只根据《翻译研究:综合法》这一本书,对这一理论进行引介,或者评述,忽视她后续研究对这一理论方法的阐发。本文拟从综合法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局限及后续研究三个方面,试图在勾勒综合法的提出与发展全貌的同时,阐述斯奈尔-霍恩比综合法的理论价值和局限,以及她在后续研究中,从研究实践层面,对先前综合法的修订所作出的努力。
  • 翻译研究
    李 晋1 居 方2
    2018, 6(2): 79-83.
    立法文本作为执法依据,其文本语言应该清晰准确,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然而由于法律概念、人类认识、立法需求和语境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立法文本中客观存在着许多模糊性语言。在立法文本翻译过程中,模糊性语言对于翻译准确传递信息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从法的自创生理论视角研究立法文本中模糊性语言的产生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模糊性语言翻译的可行应对措施。
  • 翻译研究
    孙建光1. 2
    2018, 6(2): 84-89.
    《尤利西斯》中布卢姆、水手等不同人物对异族“他者”形象进行想象,矮化和丑化非欧洲民族,以达到抬升本民族地位的目的。在对金隄和萧乾、文洁若的译本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再现原作“他者”形象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价值观和诗学观等。通过分析得出,金隄的译文更加强调以原作为导向,而萧乾和文洁若的译文则更多强调以读者为导向;并进一步指出,在理想的“范本”中译者要充分考虑作者的意图,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原文的内涵,同时尽可能地保持文本的形式结构和语言风格。
  • 外国文学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赵海燕
    2018, 6(2): 90-94.
    托马斯·曼的《魔山》集中展示了一战前夕欧洲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死亡观”也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要命题之一。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在魔山上面对疾病与死亡,通过七年时光漫长的思考、探寻,最终领悟了死亡、或者说生命的真谛,实现了思想上的成长,统治“魔山”的死亡魔力对他的影响自此消解。
  • 书评
  • 书评
    夏明滇
    2018, 6(2): 95-97.
    杨金才教授2017年出版的专著《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将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放置到当下的学术语境,并从多重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努力纠正国内外麦尔维尔研究片面而偏狭的现状。该书相比以往的麦尔维尔研究在对象、方法和范式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首先,该书呈现出麦尔维尔研究全面而完整的状貌。其次,该书展示出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高度。最后,该书展现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