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周领顺 孟祥春 冯全功 任东升 李正栓 王理行
    2024, 12(1): 1-3.
    世纪缘起的翻译标准大讨论方兴未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有关评价体系的变化,翻译实践这一经典问题有了重新讨论和阐释的必要。翻译实践在译学界的地位和功能是什么?翻译专业学生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为此,周领顺教授、孟祥春教授、冯全功教授、任东升教授、李正栓教授和王理行编审以“翻译实践之史”“翻译实践之理”“翻译实践之功”“翻译实践之练”“翻译实践之趣”和“翻译实践之需”为主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以期对译学界学者的翻译研究以及现阶段翻译专业硕士和未来翻译专业博士的培养发挥积极的指导或借鉴作用。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张智义
    2024, 12(1): 4-24.
    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适应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特征,纾解大学英语教学难题的重要途径。本质上,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跨区、跨校协同学、教、研的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按功能可分为课程群类、专题教研类、学科服务类,其建设既要遵循虚拟教研室一般的共性要求,又要符合大学英语课程自身建设的要求,实践层面应该着力在课程共享和教研协同上下功夫。既有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学科服务和平台融合方面仍需努力。
  • 教学研究
    郑意长
    2024, 12(1): 25-36.
    语音翻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外语专业口译课堂带来了很大冲击。未来的口译离不开人机之间的生态良性互动,外语专业教师应将AI语音翻译技术应用到口译课堂上,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从限制因子的治理、教学内容的“最适度原则”及“和谐生态位的打造”三个方面构建外语专业口译课堂的教育生态环境。
  • 教学研究
    顾慧媛 Larisa NIKITINA
    2024, 12(1): 44-54.
    本研究在全球英语的框架下,探索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信念和二语学习动机的维度,并探讨语言信念如何影响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数据来自460名英语专业大学生。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的语言信念形成了四个不同的维度,即标准英语信念、全球英语信念、英语教育信念及中国英语信念。学生的二语动机则确定了三个维度,即国际姿态、融合定向和工具定向。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的一些信念与他们的二语动机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在统计意义上有显著意义的关系。结果显示英语教育信念对学生二语动机的三个维度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支持语言信念具有不同维度的观点,并从实证角度支持全球英语概念的有效性。从教学角度看,研究结果强调了采用全球英语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 教学研究
    赵靖娜 吕英莉 刘已初 陈 思
    2024, 12(1): 55-71.
    本研究立足英语专业基于英语写作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从准确度、词汇复杂度和句法复杂度三个维度,考察课程前后学生英语写作的变化发展情况;同时考察学生的线上参与度与写作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翻转课堂教学,学习者的语言准确度有明显改善,每<span>T</span>单位语言错误数量显著减少;词汇复杂度整体有所提升,尤其是词汇稀有性显著提高;句法复杂度在句法多样性上有所提升。相关性检验发现,学生的语言准确度与在线学习时长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课程后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学习者得益于本教学模式,对其持积极态度。希望本研究能为英语写作教学以及学习者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 教学研究
    孙铭悦
    2024, 12(1): 72-84.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和前人研究,本文构建的多层级多环节分阶段分步骤的研究生英语超学科能力培养教学框架,包括三个宏观层面(超学科价值观的语境层、知识的体裁结构潜势层、能力的语域层),两个维度(宏观教学阶段和微观实践环节),一个中观中介变量(评价与反思)和七个教学环节。该教学框架体现了功能语言学分层的核心理念,提供了适用语言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是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模式的具体体现,提供了打造研究生英语“金课”的供用特征。对超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七个方面:主题确定的交际性、问题选择的建构性、学科适用的合作性、教学设计的综合性、应用实践的韧性、社会实践的创新性、评价反思的思辨性,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借鉴意义。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刘性峰
    2024, 12(1): 85-93.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是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体系的基本表征单位,而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则是中国传统科技知识对外译介的重要内容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术语在概念、语符和科学范式方面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因此,此类术语英译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通约性,需要译者采取诠释性翻译策略。文章聚焦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的定义型诠释策略,涉及内涵型定义、外延型定义、同义型定义、图示型定义、混合型定义。这些定义型诠释策略可以呈现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本质属性与核心内涵,同时又满足译文读者的认知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对外译介与传播。


  • 翻译研究
    张思永
    2024, 12(1): 94-104.
    国内译学界围绕翻译的三类”——“翻译史”“翻译思想史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常常出现交叉混用情况,影响了三者各自作为学术史的独立品格。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相应的三个概念——“翻译实践”“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之间的整体关系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作为整体的翻译实践、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的三元一体关系,并对之进行了辨析和阐释。本研究通过澄清概念、阐明关系,希望助力具有独立学术史品格的中国翻译史、翻译思想史和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和撰写。


  • 翻译研究
    刘春伟 曹轶玮
    2024, 12(1): 106-113.
    孙杨兴奋剂仲裁案的听证会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体育仲裁事件。过程中的口译质量问题一度成为口译和涉外法律研究的焦点话题。本文以法庭口译的质量要求为基准,以听证会的话轮和话语特征为研究对象,剖析法庭质证过程中的口译质量问题与存在原因。本研究旨在帮助译员熟悉范式、降低负荷、提供策略,促进法庭口译研究和人才培养,响应加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徐明莺 司文畅
    2024, 12(1): 114-123.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以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为对象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是一种社会拟剧,阈限空间是这种社会拟剧情节模式的构造方式。以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拟剧理论和阈限性理论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契弗的短篇小说中,地理性阈限空间作为叙事场景支撑起社会拟剧的基本结构,仪式性阈限空间作为伦理表征实现了社会拟剧的伦理塑造,体验性阈限空间作为经验路径提供了社会拟剧的读者经验。阈限空间与社会拟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有助于考察契弗在小说中表达经验观念的具体方式以及该表达方式的目的和效果。


  • 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赵永健 王婷婷
    2024, 12(1): 124-132.
    奎亚拉·阿莱格里亚·休德斯是当代美国拉美裔戏剧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是“埃利奥特三部曲”。休德斯匠心独运地在这三部代表性剧作中借鉴赋格曲、爵士乐和拉美民谣,积极进行戏剧空间实验,分别创构出赋格曲式的复调空间、虚实交融式的多重空间和乌托邦式的边缘文化空间。这些空间意蕴丰富,颇具表现力,生动展示了美国少数族裔底层民众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埃利奥特三部曲中的戏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当代美国戏剧叙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