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语言教育》,

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彭勇穗
    2019, 7(2): 2-6.
    文章结合刘禾的跨文化符号政治经济学视角,采用理论辩证分析重新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是主体跨越文化边界与另一文化的文化事物建立主客关系,满足主体需求的社会实践。跨文化阐释是核心部分,用于建立一文化主体与另一文化文化事物的价值关系。跨文化交际教学要涵盖中外文化,助学生知己知彼,又要训练批判阅读,引导学生拓展新跨文化阐释视角,提升跨文化协商能力,服务跨文化实践。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万 晶
    2019, 7(2): 7-15.
    本研究对国内外关于字幕视频对二语/外语听力理解的影响作用的13个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应用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语言水平、任务类型、年龄和材料语速4个变量对综合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综合效应量大,表明字幕视频对二语/外语听力理解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但字幕视频在显著促进中级学习者的听力理解的同时,却会阻碍初级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而在特定范围内,字幕视频对听力理解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 教学研究
    蔡 晨
    2019, 7(2): 16-21.
    本研究以126名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英语隐喻广告媒体识读能力测试、威廉斯创造力测试和访谈等方法, 探讨多元识读教学对学习者媒体识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性并检视创造力水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结果发现:(1)学习者能够识别媒体符号所传递的内容,对于内容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和内涵则关注不够。多元识读教学对学习者媒体识读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情感分析”和“符号运用”上。(2)学习者的创造力与媒体识读能力存在密切关联,外语能力则主效应不明显。高创造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媒体识读能力提高更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多元识读教学对学习者媒体识读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学习者的创造力水平对其媒体识读能力则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 教学研究
    胡增宁1 常 怡2
    2019, 7(2): 22-28.
    交际意愿是影响口语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传统课堂环境下的交际意愿,而对移动学习情境下交际意愿关注不足。本研究以微信小组为平台,通过问卷和访谈探究学生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交际意愿特点。研究发现,在微信小组口语活动中,交际意愿的改善和以下因素相关:微信小组活动能提升学生交际意愿自主性;有效降低学生焦虑程度,从而提高交际自信;促进口语互动质量提升;提供情感支持。此外,移动学习的及时性和交互性可有效辅助课外非正式学习,方便教师跟踪学习过程。
  • 教学研究
    舒 静1.2
    2019, 7(2): 29-34.
    本研究分别从武汉某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0位来自广西壮族地区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英语学习者,分成M1、M2、NM1和NM2四组,进行英语朗读录音实验,借助语音分析软件Praat4.2.3.31对受试者的朗读英语进行元音和辅音时长分割,通过统计元音量(V%)、辅音标准误(△C)、元音成对指数(nPVI)和辅音成对指数(rPVI)来考察受试者英语节奏动态习得状况。研究结果发现:(1)英语专业学生的V%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二年级学生高于一年级学生;(2)二年级组学生△C大于一年级组学生;而相邻元音时长差异低于一年级学生;(3)rPVI相对复杂,英语专业组一年级学生低于二年级学生,非英语专业组一年级学生高于二年级学生。(4)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四个节奏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英语专业学生在rPVI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指数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元音约减水平、辅音目标语输入量提升、显性语音和音系知识系统的摄入以及一定量的输出有助于学习者克服L1与L2的节奏标记性差异所带来的习得障碍。
  • 教学研究
    胡 伟 单 凯
    2019, 7(2): 35-39.
    在“互联网+”以及产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各大院校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深度融合,加强社会合作。本文针对产教融合框架下MTI翻译工作坊的组建与运营进行实践研究,探索工作坊组织架构、联络沟通机制、团队规范的建立,对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的翻译实践流程进行梳理。实践过程中虽发现学生存在翻译实操能力不足、长句翻译逻辑不够清晰、职业责任心有待提高等问题。但通过建立翻译工作坊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以及外语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冯全功
    2019, 7(2): 40-46.
    文化意象指含有文化信息的意象,一般与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生活方式、风俗信仰等密切相关。本文以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文化意象及其英译为研究对象,发现译者基本保留了其中具有语篇建构功能的人物型文化意象,并在其首次出现时对之进行整合补偿,对事件型与地名型文化意象的处理则比较灵活,根据文化个性的强弱以及具体语境的需要,或对之进行整合补偿,或再现,或更换,或直接删除。所以对小说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文化意象在小说中的地位与功能、所处的文本语境、在认知层面是否具有可通约性以及翻译本身的交际目的等。
  • 翻译研究
    谭 华
    2019, 7(2): 47-52.
    通过统计与分析知网上的学位论文,笔者考查了国内关于翻译标准问题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翻译标准问题在学位论文中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些研究以翻译标准的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理论创新不足,存在不少重复性研究。期待未来研究可以进行更多的理论深度整合,减少重复性研究。
  • 翻译研究
    童成寿
    2019, 7(2): 53-58.
    译者人格特征影响翻译质量,但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极具局限性。为了探讨译者人格内隐观的结构特点,该研究以内隐人格和词汇学假设作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译者人格形容词量表》,然后对232名高校翻译专业教师、翻译研究者、翻译从业者、翻译专业学生等群体被试译者人格的内隐观进行正式调查。结果表明:(1)译者人格特征排前十位的是认真严谨的、细心的、有文化意识的、敬业的、用心的、善于思考的、有责任感的、勤奋刻苦的、谨慎的、勤学好问的;(2)译者人格特征内隐观可以概括为7个因素:行事风格、学识才干、意志品质、处世态度、创新思维、责任意识及情感审美;(3)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上述诸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因素1、因素7存在学历显著差异,但他们在学历上的平均得分上并没有随着学历的提高而提高。
  • 翻译研究
    王 强
    2019, 7(2): 59-64.
    文章主张“翻译是科学更是艺术”。本文以描写为主,阐释《弟子规》诗体英译是一项技术活,但还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技术方面是指选词选韵、增词减词、适度引申和选用标点符号;艺术方面是指词序调变、同词同韵、句型转换和跨行/节联调。《弟子规》诗体英译较好地诠释了典籍英译的三个要素,即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
  • 翻译研究
    张 汨
    2019, 7(2): 65-69.
    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的杰瑞米·芒迪(Jeremy Munday)教授近年来开始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与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本访谈中笔者与芒迪教授就翻译学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与评价理论)与翻译学研究之间结合的优势与不足、可开展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的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当前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学结合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以此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 语言研究
  • 语言研究
    周海燕
    2019, 7(2): 70-76.
    复合句向简单句的转化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很多语言学家使用“溶合结构”这一术语来阐释复合句的简化问题。本研究立足过渡性理论,以“бог знает”类溶合结构为例,采用过渡率来直观再现溶合结构所体现的复合句和简单句之间的过渡性特征。本研究有助于对溶合结构类型的具体分析。
  • 语言研究
    王世龙
    2019, 7(2): 77-82.
    关于现代汉语否定词“不”的句法地位,有三种观点,一为黏着词素,和其他词合并;二为独立的中心语,产生独立的投射NegP;三为附加语成分,附加到动词短语之上。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不”为黏着词素。但与Huang和Ernst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不”作为黏着词素与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情态动词等中心语合并生成新的中心语,为原来语段中心语的扩展投射。这是在Bo*kovi*语段理论下做出的分析。这一观点能够得到删略原则的验证。根据这一原则,我们能够解释汉语中的“不”后删略的现象。此外,“不”的辖域为整个NegP也能融入到新语段理论中来。
  • 外国文学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肖辰罡 王育平
    2019, 7(2): 83-87.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小说利用身体的缺失、信仰的背叛和永恒的轮回这三个由浅至深、彼此关联的主题叙事,构建了生命“轻与重”的博弈,因而与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西方文学作品产生互文性关联,这种互文关系反映了自尼采以来西方思潮对传统哲学继承与批判的思想脉络。尽管《太阳照常升起》被普遍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但小说在行文的过程通过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性不断解构以“轻与重”矛盾为代表的各种二元对立关系,实现了对现代主义框架的颠覆和超越,甚至为后现代思想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 外国文学研究
    徐明莺 李正财
    2019, 7(2): 88-92.
    美国作家埃加德·爱伦·坡关注的不只是文学作品“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问题,还有文学作品如何承载、道说人类存在和经验的作用。本文将坡的短篇小说放置在19世纪时代背景中考察,分析其对社会、人性、人之存在状态的思考,指出贯穿其短篇小说的核心主题是描绘和探索现代人的存在模式:道说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探寻造成现代人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为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指出可能的出路。
  • 书评
  • 书评
    李 洋 王孜雅
    2019, 7(2): 93-96.
    《构建翻译能力》以翻译能力与培训为导向,透过翻译理论、译者(笔译)培训中的专门用途语言(LSP)、口译能力以及翻译课堂实践,探索构建翻译能力的途径。本书突出基于不同培训情景下展开翻译能力研究的特色,分析翻译教学的典型问题和现象,最终总结了提高翻译能力的针对性方法。